钢铁工业必须扭转当前为出口而大量增产的局面

2007-8-15 9:2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一、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监测今年上半年中国钢材市场运行状况,有两组数据值得关注:

    一是中国粗钢增产量占据了世界粗钢增产量的主要部分。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统计,2007年1—6月份累计,中国粗钢产量2.37亿吨,占据全球粗钢产量的36.4%。其中上半年中国粗钢增产量为35830万吨,占全球粗钢增产量的71%。

    二是中国粗钢出口量超出国内粗钢增产量。据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1—6月份累计,全国出口钢材和钢坯3816万吨,折合粗钢不少于4000万吨,超出了同期3500多万吨的粗钢增产量(国际钢铁协会统计)。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上半年中国粗钢增产量为3777万吨,也低于同期粗钢出口水平。

    由此可见,不管我们愿意与否,现阶段中国还是世界头号钢铁出口大国,正在成为全球粗钢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现阶段中国钢铁企业的增产,主要满足的是国际市场需求。如果不加以干预,任其发展下去,短时期内,中国必将成为全球粗钢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特别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已经连续6次调整了钢铁产品出口税率,有可能还是力度太小,不足以扭转今后钢材出口继续强劲增长的局面。从目前各地召开的钢材分析会议来看,多数观点认为,由于国际钢材市场货紧价扬,今后钢材出口量在回落之后还会反弹,国内钢材价格也将进一步上涨。受其影响,如果不加强干预力度,强劲出口拉动国内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局面,将有长期化趋势。

    二、为满足出口需求大量增产钢铁产品弊大于利

    中国钢铁企业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而大量增产,从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来看,确实是弊大于利。
首先,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钢铁行业,尤其是长流程的钢铁生产,是公认的高污染和高耗能行业。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钢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14%,而钢铁工业总能耗占全国的15%,工业废水、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则分别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10%、15%和10%。如果现阶段中国钢铁企业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大量增产的状况不加以限制,任其发展下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分工加速进行的大背景下,用不了太长时间,中国就可能见到6亿吨的粗钢产量和超过1亿吨的粗钢出口量(钢材和钢坯折算),或者更多。这个局面的出现并且长期化,对于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能源安全而言,一定是灾难性的。

    其次,加大了淘汰落后难度。按照决策部门的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淘汰约1亿吨落后炼铁产能,2007年前淘汰550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在市场经济下,落后产能的淘汰,产业的优化重组,需要以该行业产品严重供大于求,落后产能或落后企业难以为继相配合。由于上半年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完全消化了释放的新增产能还有富余,从而造就了上半年国内钢铁产品畅销无阻、价格持续上涨、利润成倍增加的“普惠局面”,这就加大了落后钢铁产能的淘汰难度。

    再次,独自承担产能过剩恶果。经济发展是有周期可循的。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产生了对中国钢铁产品的旺盛需求,并成为中国钢铁产能急剧膨胀的重要因素。钢铁产能,尤其是长流程产能投资巨大,回收周期较长。一旦欧美国家经济增长转向回落,钢铁需求萎缩,那么,我们建立在出口基础上的部分产能便会失去市场空间。欧美国家在充分享受中国廉价钢铁产品“红利”之后,却由中国钢铁企业独自承担产能过剩的灾难性苦果。

    最后,经济上很不划算。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而大量增产钢铁产品,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暂时的出口利益。但从恢复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大帐角度来看,经济上很不划算。有人以钢坯为例就算过这样一笔大帐:为出口生产一吨钢坯,如果要治理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需要治理成本825元,而目前我国出口一吨钢坯获取的利润和税收则不足800元(钢坯价格以3250元/吨为例),经济上很不划算。如果再考虑到现阶段我国钢铁生产所消耗的能源价格和人员工资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的情况,我们出口钢铁产品所实现的投入产出比就更不划算了。算大帐中国大量出口钢材,尤其是出口低附加值钢材和钢坯肯定吃亏!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承接了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所转移的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中国以高昂的环境代价和能源代价,大量出口钢铁等“两高一资”产品,支持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满足了西方国家的高质量生活,但却换来了一些西方国家政客对中国能耗和排放的指责,是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威胁。我们两头都不讨好。

    三、中国钢铁企业为出口大量增产的局面必须迅速扭转

    综上所述,中国钢铁企业为出口大量增产,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仅经济上不划算,还引发了“中国威胁论”的鼓噪,为此,必须采取措施,迅速扭转这个不利局面。建议如下:
1.进一步调整钢铁产品出口关税。除极少数品种外,绝大部分钢铁产品都应征收10%以上的出口关税;生铁、钢坯、钢筋等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关税提高到20%以上,最高的可以达到30%,以增大出口成本,使之无利可图。大幅度提高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决不会导致中国钢铁出口贸易的灭顶之灾,却可以促使钢铁产品出口回落到正常水平。因为中国前6次调整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后,出口量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2.提高污染排放费用。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价格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污染物排放标准过低基础之上的。应当参照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我国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污染排放收费,以促使钢铁企业加大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投入,增加钢铁产品出口报价中环保成本因素。

    3.理顺资源要素价格。除了环保支出较少外,现阶段中国钢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成本要素,如水资源费用、能源费用、土地占用费用统统被低估,明显低于国际水平,由此形成了偏低的中国钢铁生产成本,形成了旺盛国际市场需求刺激下的钢铁产能的扭曲型过度膨胀,并成为欧美国家指责中国补贴钢铁出口的口实。为此,必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结构调整,逐步理顺扭曲的资源要素价格体系。为了避免加剧目前物价上涨,理顺资源要素价格体系,不仅要根据市场化运作原则,还要实行区别对待政策,首先大幅度地提高涉钢(铁)生产的能源价格、物流价格和资源占用费等, 以此来逼迫钢铁企业提高钢铁产品的出口报价,并加快落后钢铁产能的淘汰步伐。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