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搭建农业信息化框架 开启农村物流“金钥匙”

2007-8-10 16:5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蛟河市黄松甸镇,是吉林省的黑木耳之乡,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2006年初,农民信息员孙建民在网上发布的一条“提供废旧菌袋”信息,让全镇的废旧菌袋变废为宝。“这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咱农民带来的好处。”孙建民这样说。

   黄松甸镇八成以上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食用菌产业也成了全镇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全镇种植黑木耳1亿袋,木灵芝、元蘑、榆黄蘑等其它菌类2000万袋。仅食用菌一项,全镇年可实现产值2亿元,人均增收5000元。但是,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的塑料菌袋成了烦心事:污染环境不说,还影响耕地质量。孙建民一条信息,引起多家塑料制品厂的兴趣,纷纷跑到这里专门在镇上设立了回收点,一年至少回收500吨左右。“白色污染”没有了,农民可增加收入30万元。
  如今,像这样“信息带来高收益”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因为,在全省市县和乡镇,九成以上建立了动态农业信息网站。快速高效、上下联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将多种现代化技术逐步渗透和运用到物流建设中。如运输技术、库存技术、加工技术、包装技术等,促进了农村物流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捷径。
  据吉林省农委副主任任克军介绍,起步于2001年初的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有效地加强了全省城乡、工农、供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扩大了农产品市场的销售空间,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现在,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向村、屯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延伸。
  经过近5年的建设,吉林省初步搭建了农业信息化总体框架,探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应用服务。创建了吉林农网,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培育了1.5万人的农业信息管理、技术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实现了农业系统内、省内、国内和国际四方面农业和涉农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实施了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工程、农网进村信息入户工程、信息员队伍及新农民培训工程、多种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工程等五大工程。
  虽然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三大突出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制约的瓶颈,也阻碍着农村物流的进一步发展。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李珊峰认为,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因此,在农村要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李珊峰说,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需要从以上三大突出问题逐个入手,分别解决。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把农业信息化纳入全省信息化体系中加以重点考虑。在主要建设项目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信息化,给予必要的支持。其次,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全省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急需大量人才来完成。
  令人欣慰的是,吉林省的相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7月,全省“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系统工程”获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准,计划利用两年时间,重点建设该工程。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将联合省绿色产业集团,开展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依托省农科院吉农高新科技集团,开展作物新品种、生产资料电子商务交易;与邮政部门的物流配送公司合作,开展网上交易、网下配送;与省内有资质的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网上安全交易支付系统”,使该工程更加符合电子商务交易的特征。
  同时,在省商务厅组织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过程中,全省的一些试点县将农村商业信息网建设与市场工程实施有机结合,实现了农家店改进功能、“一网多用”的有益尝试。磐石市、桦甸市完成了“金土地信息连锁互动网”185个村级信息站的建设,将“金土地信息连锁互动网”有效嫁接到上百个农家店上,既为全市农民提供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又提供了农村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价格走势以及有关涉农政策等信息服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的桥梁。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