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展就要忍受CPI超过3% 判断通胀为时尚早
2007-7-9 16:1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近期,我国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显示,由于供求紧张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今年 6 月份,全国 36 个大中城市猪肉价格继续大幅上涨,每 500 克新鲜去骨后腿肉平均价格为 9.78 元,比上月上涨 12.3% 。专家指出,猪肉涨价主要是由饲料粮价格上涨过快造成养猪成本增加,以及市场供求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猪肉等副食品价格适度上涨有利于保护养猪农民的积极性,但短期涨幅过大,也影响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 由于价格普遍上涨,专家预计,我国上半年 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缩写,该指数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将超过 3% 。
发展就要忍受CPI超3%
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了3.4%,创下了27个月以来的新高,并且连续三个月触及或突破3%警戒线。
进了7月份, 6 月份CPI数据再次成为议论的焦点。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假定其他产品价格没有变化、没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 6 月份的CPI涨幅可能接近4%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也同意“4%”的判断,但同时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并非过热,而是偏冷。”
刘福垣在接受《市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一个经济体中,假如有劳务、资金、产品和产能四大剩余的存在,毫无疑问经济运行是偏冷的;如果在经济运行中这四个方面都短缺,物价肯定会大幅度上升,一定是处于偏热和过热状态。如果说产品和产能过剩是结构性问题,经济运行冷热不均,那么劳务和资金的过剩则肯定是总量问题,是经济运行整体上偏冷。而所谓的流动性过剩是货币没有转化成生产性资本。
基于上述分析,刘福垣认为不应该加息。“央行没有加息的必要——大多数的贷款都在大企业、垄断企业手里,加息只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中国尚未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CPI的参考价值可能失灵,不能过分依据CPI判断通胀。”刘福垣认为,按照目前我国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3%左右的CPI,也并非不合理。 刘福垣说:“6月份CPI 涨幅很可能进一步接近4%。要想发展,大家必须要忍受CPI涨幅超过3% ,甚至4%。”
判断通胀为时尚早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对《市场报》记者说:“猪肉价格上涨有利于提高农民养猪积极性。从我们国家消费习惯来看,猪肉一直是我们国家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主力。2006年全国共产猪肉5191 万吨,占整个肉类总产量的64.5%。养猪业产值达到6400亿。因此,养猪业既影响城市居民消费,也影响着广大群众的增收。”
周望军表示,“粮食、食用油、肉蛋等副食品价格涨不涨主要取决于供给,即能否保证供应。供应有保证,价格就不会上涨。从我国近几年情况来看,不管是粮食还是肉禽蛋菜,供应都没有问题,所以大可不必担心价格大幅上涨。当然,近期也不会回落到前几年那种很低的价格,可能会在现有价格水平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此前有人担心,本轮粮油肉蛋价格的上涨将会大幅度拉升价格总水平,进而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此种判断目前还为时过早。”
周望军告诉《市场报》记者,CPI中如果有2/3的商品价格比较稳定,有1/3涨价,且涨幅也不是特别高,仅仅是这类价格上涨,就不至于导致通货膨胀。
周望军进一步解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包括三个“1/3”:第一个是食物类;第二个是工业消费品类,包括电脑、汽车等;第三个是服务价格,包括水电煤气等。5月份, CPI中食品类价格上涨了8.3%,但是CPI指数上涨了3.4 %,可见并未达到很高的水平。
理性对待价格涨跌
《市场报》记者认为,物价适度上涨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增加供给,丰富市场,从长远上稳定物价,从总体上推动经济发展。但是,物价上涨幅度过高,也会引发通胀压力,影响群众生活。因此,我们既要高度关注物价涨幅,但也不必过度担忧,毕竟,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抗通胀能力大为增强,国家调控市场供求的措施也日趋成熟,广大群众承受能力已今非昔比。物价总体适度上涨是经济运行规律,价格有涨有跌是市场竞争应有之意,物价涨跌变动,是市场经济活力的体现,也是国内外市场的一种常态。对此,做一个理性的消费人,才是我们应有的心态。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