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从传统货运到现代物流

2007-7-5 18:2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西方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印证了一个事实:无论未来城市经济依托哪一项支柱产业,想要撬动产业崛起,必须先打造起一个服务于企业的现代物流“支点”。 
  因为在资源全球配置的今天,企业时刻置身于产、供、销国际市场大链条中。想取胜,就要遵循一个类似的原则:谁能灵活掌握原料、产品间的“输”与“送”,做到流速快,成本低,谁就能抢到市场先机,赢得最大效益。 
  现代物流业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而其本身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已越来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台州,也正在经历这样一次迫在眉睫的经济嬗变:从传统货运业走向现代物流业。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台州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交通便捷,物流营运环境通畅,经济活动频繁,有着发展物流企业的地理交通优势和产业支撑,完全可以成为长三角物流的密集区域。但就目前来说,台州的物流企业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尽管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但大多层次较低。
  台州,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业还有相当的距离……

  兴衰,两个市场变迁的启示
  6月29日下午5点多,烈日凶猛。路桥永跃联托运市场里,稀稀落落停着几辆货车。显然,与以往的车水马龙相比,这里显得冷清了很多。
  49岁的罗永福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抽着烟,望着窗外正在卸货的货车发呆。再过些天,这个市场将要关闭,他也就要搬离。
  罗永福只是这个市场里33家经营户的其中一个,他经营的是广州专线的货物托运生意。
  “刚搬进来时,生意可好了。这个市场一直很红火,但是近年来却是不一样咯,市场太小太拥挤,白天货车都很难进出,经营模式也太不规范了,总之是已经没法适应客户的要求。”罗永福一边叹气一边对记者说。
  1998年,路桥永跃联托运市场建成,这也是台州第一个联托运市场。成立不久,罗永福就搬进了市场,并亲眼看着它从兴盛走向衰落,直至关门。虽然对这个市场有着很深的感情,但他表示还是支持搬迁。
  “政府在南山村新建了一个市场,有60多亩,相信搬进去以后,生意一定会更好。”对于将来,罗永福充满了信心。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由于受到交通、消防等因素的制约,永跃联托运市场已不能适应路桥经济的发展,由此渐渐退出了曾经辉煌的舞台。
  与此相反,一些全新的、能适应台州经济发展的货运市场已陆续开始登上新的历史舞台。
  仅去年,路桥就新建了两家物流中心。其中位于104国道马铺转盘西侧的路桥联托运物流中心占地85亩,总建筑面积达20000平方米,是目前台州各项设施较为齐备的物流中心。
  而就在一年多前,那里还只是一片废弃的荒地,杂草丛生。一年后,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三四百辆运往全国各地的货车有的整齐地停着,有的正在装货,繁忙有序……
  记者眼前的这个中心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平台式物流配载中心之一,拥有物流商铺162间,现已引进物流企业68家,日吞吐量高达近1万吨;餐饮、住宿、维修、保险、安检、商务、娱乐等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佳捷物流公司经理张明原先在台州并没有公司驻地,而是在广东设立物流站点,路桥只是原来的一个卸货点。去年得知路桥要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时,他敏锐地预感到台州物流业发展的新曙光,急忙回路桥也设立了站点。
  “我们是去年7月定下来,10月份开始经营的,原先只有4间店面,但几个月来这边的物流业务量每天有四五百吨,超出我们原先的估计,现在我们又扩增了2间店面。”张明面对公司从营业之初到现在业务量增加近十倍的形势,十分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这个物流中心。
  路桥中国装饰城“朝辉五金”的章师傅,几乎每天都要开着小货车帮公司托运货物。他碰到记者时,高兴地说:“自从这个物流中心建成之后,市场交易更加便利,物流企业集中选择性就强,市场的良性竞争使得货主们更加舒心、放心。”
  “在搬到物流中心之前,路桥货运市场容量没那么大,软硬件条件都跟不上,适应不了市场再发展的需要。新市场的使用让我们抓住了优先发展的时机。”路桥联托运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岩大介绍说,“现在除了澳门、台湾等少数地区,全国各地的市场专线我们这里都有,辐射地区也从原先的省内扩展至江苏、上海、福建、山东、湖南等地,交易额也在大幅攀升。”
  站在新的起点,朱岩大觉得台州物流业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还不够大,很多企业都要求增加店面经营,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土地”。目前,他们正在酝酿扩建中心二期,发展与市场配套的包装、配送等业务。
  一个由兴转衰,一个从无到兴,作为台州物流业发展的两个缩影,这两大市场的变迁,似乎折射着一座城市物流业的嬗变,解答的也是同一个命题:台州物流业发展大有可为。
    发展,遭遇“短腿”之痛
    台州物流业正蓄势待发。
  “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和高效率”,这是目前台州货运业企望达到的嬗变,即现代物流。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一块高地,它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打个比方,平时我们经常去大卖场买东西,大卖场其实就是一个物流终端,它的背后是一个专业化,网络化的配送体系。”台州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呈斌这样向记者解释。
  无疑,对于资源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台州来说,发展现代物流业更是消除资源和商品大进大出之弊的最佳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催化剂。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与周边城市相比,台州的物流业还停留在简单的传统货运时期,差距较大。
  “台州现有交通系统、制造业地位与物流业发展现状极不相称。”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物流业一直是台州三产发展的“短腿”,这对今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台州工业制造业门类齐全,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发展势头稳健。然而,台州的物流业明显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
  去年,台州物流界有识人士曾组织专门的考察团前往义乌等地取经。
  也正是这次义乌之行,让他们大吃一惊,从两个城市的对比中,他们看到了台州物流的“短板”,也为台州物流业的发展作出了更深的思考和探索。  
  2006年3月2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义乌奇迹解密》一文,文中对义乌联托货运业对义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作了深度剖析和典型解读,引起业界强烈反响。
  “在物流业上,义乌确实要比我们台州先进多了。”曾参与义乌考察的一位权威人士这样告诉记者,“义乌经济发展这么快,很大程度上就是有先进物流业的支撑。”
  义乌联托运市场拥有150亩的江东货运市场、23亩的宾王货运中心、15亩的大陈联托运、450亩的义乌国际物流中心等多个大型物流场站,仓储规划面积达3000多亩。拥有托运处230多家、外来货源卸货点140多家,联托运线点190多条,铁路联托运点24家,铁路行包专列5趟,货运线路辐射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的250多个大中城市。通过公路直达、铁路运输形式出运的货物已突破150万吨/年。
  “我们台州两个物流中心面积加起来也只有100多亩,而且土地也是租用的,仓储规划则根本还没有。”台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货运管理科长滕竹夫告诉记者。滕竹夫从事货运管理3年,对台州物流业了如指掌。
  “差距不仅在规模上,更在服务设施上。”滕竹夫继续分析:“义乌国际物流中心内设一关三检、集装箱堆场、仓储、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停车场等功能,是浙江中西部地区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他们可以异地报关、检验检疫,而我们台州则还要运到上海报关,很不方便。”
  据他了解,去年台州78万吨标准集装箱的货物,经过本地海门港报关的却只有3万多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台州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交通便捷,物流营运环境通畅,经济活动频繁,有着发展物流企业的地理交通优势和产业支撑,完全可以成为长三角物流的密集区域。但就目前来说,台州的物流企业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尽管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但大多层次较低。
  低层次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仅仅提供简单的服务,没有提供增值服务;均为被动服务,少有达到主动上门服务;物资物流实行的是人工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无统一的服务标准;基本侧重于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单一的环节的管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管理。
  因此,台州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业还有些距离。很多台州本地的大型生产企业宁可“舍近求远”,把物流服务交给上海、杭州的专业物流企业打理。  
    嬗变,亟需破解瓶颈
  “短腿”之痛的背后,有着多种原因。业内人士认为,台州要实现从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嬗变,亟需破解下面这些难题。
  “相对而言,台州的铁路、机场、港口、信息系统建设仍显滞后,基础设施的相互配套情况也不甚理想,特别是港口建设方面,由于同时面临上海、宁波、温州等港口的强大竞争压力,台州港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台州市港航管理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坦言。
  在他看来,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就是其中一个问题。
  目前,我市物流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总体上存在较大差距,实质性的建设工作开展还比较少。物流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总体比较落后,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也缺乏总体规划。
  台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货运科长滕竹夫则认为物流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是个大难题。“政府还没有形成合力。”
  他解释说,物流活动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通关、检验等作业和经营活动分属于不同部门审批和管理;物流使用的各项资源如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及仓储等分别由不同部门管辖。
  由于缺少一个宏观的管理协调机构,缺乏及时有效的领导、扶持、协调,容易造成条块分割,给物流能力整合和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带来障碍。
  此外,目前,台州市尚未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来规范引导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关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市场准入与退出限制,因而现代物流企业在工商注册、经营范围、适用税率、签订合同、提供服务时往往无法可依,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
  问题同样存在于行业内部。
  “我们曾高薪招聘物流行业的人才,但现在还未找到合适的。”路桥联托运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岩大曾一度为“招贤纳才”而烦恼。
  对此,他深有感触:“目前台州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强烈,但是太少了,从事这一行的基本上都是非专业的。专业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台州现代物流的发展。”
  此外,台州现代物流业的供求关系尚未完全形成。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真正自觉运用现代物流技术的企业还是少数,多数企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实践。对于物流资源的合理利用,无论是在认识方面,还是在组织框架、运作方式等方面,还不适应现代物流市场发展的要求。  
    治乱,引台州物流走上正道
    传统物流业曾经为台州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物流业整体处于“低、小、散”“诸侯割据”的纷乱状态,特别是在物流组织、仓储、信息管理等方面比较薄弱,与现代物流业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台州物流业迫切需要走上正道。
  从去年开始,由市政府牵头,交通、公安、工商、地税、经委等“五局一委”联合发布整治货运市场的通告,一场以“货运管理年”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治乱行动在全市打响。商贸物流业繁荣的路桥便首当其冲。
  “以前,我们路桥城区联托运企业有400多家,主要分布在章洋小区和机电五金市场旁的居民区,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有些企业甚至在大道边乱搭乱建,更影响了市容市貌。”台州市路桥运管所一位姓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由于货物运输可能半夜装卸货,受影响的居民意见纷纷。运输的车辆还占用人行道装卸货,毁坏了一些绿化带,并经常造成交通阻塞。
  去年,路桥对联托运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检查范围覆盖全区所有联托运站点及货运代理、货运疏散、货运信息站点,对56家无证经营户进行了取缔。同时,设立了两个货运有形站场,对存在占道经营、扰民经营等违规经营站点必须按要求进入两站场经营。目前,共有90多家站点办理了相关经营许可手续,统一移入两个场内经营。
  这次“平乱”的重点还有严重影响货运市场秩序的外挂车辆市场。
  台州是全省出了名的外挂车重灾区。据了解,全市有近5万家企业从事货运行业,拥有车辆57329辆,9万多吨位。而外挂车却有7000多辆,竟占5万多吨位。
  “外挂车太多,导致本地货运市场形不成规模,影响了货运产业优化升级。”台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货运科长滕竹夫分析说,外挂车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由于外挂车经营成本低,造成了低价、恶性的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
  通过“铁拳”整治和推行有关优惠政策,截至去年12月,全市共查获违法违章货车6355辆,共有370辆外挂车回流,有3521辆外省营运货车在台州办理了驻点登记手续。
  “今年还将进行大力整治,为台州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做好保障。”滕竹夫说,这些,正不断引导着台州传统货运业向先进物流业嬗变。  
    展望,物流业必将迎来战略机遇期
  “一个成熟的市场必然产生一个成熟的物流市场,这是被市场经济证明了的经济规律。随着台州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物流业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呼应了台州的发展需求。”台州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处长陈明富这样告诉记者。
  专业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完善的现代物流业配套。因此在今年“两会”上,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为此,我市还专门出台了《台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落实建设‘繁荣、高效、文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既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的台州市城市功能定位,依托台州区位、产业和机制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科学构建台州现代物流体系,把台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的总体目标。
  记者在这份《规划》上看到,全市将新建16个物流中心。其中路桥将着力建设两大物流区块。位于螺洋的台州市物流基地依托甬台温铁路,总面积2490.93亩。其中物流基地1943.09亩,连接杭甬线、沪杭线、浙赣线及即将动工的温福线,主要承担台州对外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和甬台温地区间货物交流运输;位于金清的滨海工业城物流中心位于新拟建的台州新机场附近,通过公路航空转换,依托滨海工业城,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物流综合体系。
  目前,一些县市区和企业已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现代物流的研究和实践。路桥依托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和联托运的优势,完成了路桥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市交通部门已完成了台州市货运信息中心的发展规划;椒江区在编制完成三山港区现代物流中心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启动了部分项目建设。
  这些是台州先进物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有关专家认为,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还要进一步打破目前台州传统工商业分割,联托运市场各自为战的状况。对现有工业及商业批发、仓储、通讯、交通运输等企业的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现代物流的快车道,通过联合、重组、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发展具有仓储、运输、配送、整理、信息、网络、食宿、管理于一体的集成化、全过程服务功能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只有做到联托运开发总公司、小商品市场、小商品经营户和本地制造企业各方多赢的局面,才能实现从货运业向现代化物流业的转变,而一个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和效益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必将更加有力的推动整个台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台州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呈斌说。
  他认为,台州物流体系必将从传统的货物运输体系向现代物流体系转变,后者将包括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如何更好的、更顺利的将这些先进技术、标准和理念融入到台州的物流体系中来,这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在记者采访中,多位专家对台州物流业“问诊把脉”,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
  落实好各级政府出台的发展物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中的实惠。同时,从台州的实际出发,要制定好与物流发展相关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和金融政策等。为物流企业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台州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推进物流市场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政府在物流市场管理中的职能,切实加强政府对现代物流市场的宏观管理。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现代物流工作协调委员会。
  制定物流业标准化。台州的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混沌的阶段,许多“物流企业”大多都由“运输车队,仓库经营公司或者联运机构”等转变或者改名而来,在功能上还比较单一,一般只具备单一的运输功能或者仓储功能。因此,制定全市统一的物流企业标准化服务已迫在眉睫。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针对台州专业物流人才缺乏这一现实,各级政府和各企业应该大力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抢占物流人才制高点,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如引进物流人才,优化物流人才结构;广泛开展岗位培训;抓好物流人才的基础教育,大力发展物流专业高等教育等等。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