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GDP水耗继续下降。2006年总用水量34.3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6%。初步测算,万元GDP水耗为44.4立方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1.2%,万元GDP水耗处于较低水平。
在常人看来,这样一组数字并没有多么的超乎寻常。可是对于北京来说,对于北京城里大大小小数万家工厂企业来说,为达到这样的水平,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难以想象的。
北京的水太少了。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世界人均水平的1/30。作为极为重要的资源,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都与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工业,离了水简直寸步难行。但如果仅为了保证经济的发展而不加节制地使用,北京的缺水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未来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受到制约。一面是要维持8%到10%的高速经济增长,另一面是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北京迎难而上了。
各国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水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在比较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用水情况后,北京发现我国的主要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许多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需水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用水量,工业节水的潜力很大。为了不让缺水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工业节水势在必行。
依据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要求,北京市对工业节水的新实践进行总结、提炼、提升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构想,是顺应社会与产业发展大势、迎接行业机遇与挑战,领跑技术创新的一种新的思维。只有实施和实现这一战略构想,才能创造一个社会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
2001年8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城市部分行业用水定额(试行)》,在规划市区范围内对工业及其它行业有关用水单位和部门实行计划用水指标和用水定额双考核。在工业节水方面,还着重将水量平衡测试、计划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等方面紧密结合,以达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002年初,全国工业节水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会上对工业节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并发布了《工业节水“十五”规划》。北京市根据规划要求和自身实际,明确了“节水中求发展”的现代工业发展方向,强化大型企业用水管理,大力推动节水工艺技术改造。
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是实现工业节水目标的主要措施。北京着力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改造,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
从2001年每吨酒耗水10.6吨到如今的每吨酒耗水6吨以下,昔日的“用水大户”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以节水技术促企业发展的模范带头标兵。几年来,企业依靠科技手段,开发节水新技术和新途径,逐步完善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核心的六大重复利用循环节水系统,构筑了完整的节水循环网络。
这六大循环系统中,最有特色的是废水处理系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厌氧处理技术,确保处理后的中水达标排放。同时,经过再处理后的中水可以达到循环冷却用水补充水的再生资源用水要求,可以再次投入使用。仅使用中水这一项,每年就可减少新水补充量百万吨以上,真正做到了节水、用水两不误。
水循环系统的有效运转,使水资源得到了四次深度开发利用,保证水的重复利用率可以达到86%以上,其中间接冷却水循环率达到99%以上,而二次水(间接冷却水)回收利用率则可达到100%。
“目前国际吨酒耗水的领先标准是8吨,我们燕京已经远远低于这一标准了。”燕京啤酒党委副书记丁光学自豪地说。
工业用水量大而集中,通过循环回用、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历来就是工业节水的重点。北京市采取的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形式多种多样,对工业冷却水循环改造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冷却用水是工业用水中较具代表性的用水,水量大,水质好,循环使用后具有较大的节水和经济效益。通过投加药剂,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继而提高冷却水的循环率,北京现在已经基本消灭了冷却水直排的现象。
特别是在电力、化工等用水量大的行业,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大大降低耗水量。北京化学工业总公司,专门组织了攻关小组,针对循环冷却水的投加药剂进行配方研究和筛选,并在北京有机化工厂进行试验,成功后在全化工企业进行了推广。
蒸汽冷凝水也没有被忽视。过去的工业蒸汽系统大部分采用敞开式,蒸汽跑冒多,蒸汽冷凝水大部分流失浪费。在发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这一缺口后,通过技术改造将蒸汽冷凝水系统改为密闭式循环系统,回收了大量的蒸汽冷凝水。
北京南苑植物油厂,在原料处理和制油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蒸汽。如今采用闭路循环系统进行回收,全年节水达14万立方米。
“十五”期间,北京市年总用水量从2000年的40.6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34.5亿立方米,平均每年下降1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从10.5亿下降到6.8亿,目前全市工业用水只占总用水量的20%。五年来,北京市开展工业节水项目150项,工业用水重复率从2001年89.3%提高到2005年的91%,特别是化工冶金达到96.8%和97.1%,达到了产值增加,而耗水量下降的双赢结果。
节水专家祁鲁梁认为,影响北京工业用水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对一些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和转移。
有研究表明,工业节水的最大潜力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在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用水相对集中在少数行业。据统计,2001年北京市工业年总用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有112家,年补充新水量5.7亿立方米,占全市工业用水量的81%。其中火力发电、冶金、化工、纺织和饮料等5个行业年用水量达到了5亿立方米,占工业取水总量的90%。
为了进一步降低工业用水量,依据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要求,北京根据现有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对旧有的高耗水、高污染、低效益的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企业进行改造或搬迁。2002年底,首钢压缩钢产量200万吨,停产一炼钢厂、炼铁厂5号高炉、焦化厂2号焦炉和烧结厂5台烧结机,通过实施这些调整,每年可减少新水耗费约980万立方米。
北京市对工业节水的新实践进行总结、提炼,耗水量小而经济收益高的产业部门现已逐步代替了耗水量大的工业部门。目前北京的支柱行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手机、微型计算机和软件、轿车等电子制造部门,占到了北京工业经济总量的50%。这些部门的平均耗水量比工业平均耗水量要低得多,因此大大加快了工业节水的发展脚步。
六年的不断努力,北京市已经初步建成了节水型工业体系,这无疑将北京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向前推进了巨大的一步。看着发展势头不减经济增长也依然迅猛的新北京,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节水中求发展”,并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工业节水,建设双赢的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