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加工配送中心”的外衣后

2007-7-25 11:5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传统的贸易模式在不断发生改变,无论对钢厂还是贸易流通商、甚至终端用户来说,单独或合资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成为当前看来比较 “时髦”的选择。
    以宝钢、武钢、鞍钢、马钢等钢厂和五矿、舜业、华冶等贸易流通商为代表,以及一些下游终端用户都纷纷设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从长远看,钢材加工配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物流服务方式,而且随着其模式的不断成熟,为客户的配送服务能力以及其自身的赢利能力都在提高,新的利润增长成为可能。
    继三井和宝钢合资成立宝井之后,美国瑞森曾试图在中国寻找合适的投资和合作伙伴,并委托知名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钢材加工配送市场进行调研。但调研的结果,有点让瑞森失望,他们认为在中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还不具备投资的条件。
    据笔者了解到,在过去的十年里,外商合资 (比如宝井)或独资建设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居多,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已基本完成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布局。这些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运用其在国外的成熟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其高效低成本服务,已占据我国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加工市场,主要是为家电、汽车、计算机、造船等行业服务,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个事实或许让不少国内的钢材加工配送行业人士感到泄气。与欧美、日韩相比,国内自建的钢材加工中心的内部管理水平和加工配送水平仍有很大差距,离 “以服务创造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大部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产地型、消费型和交通型,或综合其中的两到三种类型。从目前的大部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来说,主要是消费型和交通型,靠近消费地区,贴近终端用户,并且交通便利。这些配送中心首先是钢厂或贸易商自有资源的剪切加工,其次为社会提供外来加工,所以加工首先依赖自身贸易的带动。而钢厂要转变其多年来形成的销售模式和渠道,需要一个过程,而贸易商在资源方面往往还 “底气不足”。
    不能否认的是,和原来提供简单剪切加工的仓库相比,目前国内钢厂或贸易商自身设立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大部分在功能上并未有很大提升,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仓储和加工,并不能提供深加工以及物流配送等综合配套服务。此外,许多国内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加工定位还在冷、热轧卷板等,定位高端产品的较少,同时涉及深加工业务的也较少。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发达国家钢材的综合深加工比可达50%以上,其中:线材达60%,棒材40%,管材30%,板材70%左右。而我国一般钢材的深加工仅为10%~15%左右。通过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来实现深加工的比例则更低。
    因此,除了穿上 “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外衣,我们更需要在实质上有真正提高,贯彻实施钢铁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钢厂、贸易流通商和用户企业的不同优势,切实推进钢材加工配送行业的发展。唯有如此,中国才有可能从钢铁大国更快地向钢铁强国迈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