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500强企业“中联重科”发展之路

2007-7-20 12:3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国营科研院所改革的路究竟怎么走?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建设系统所有科研院所的头头脑脑们。最近从湖南传来喜讯: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自从实行企业转制、成为新型高科技上市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来,始终以建筑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为主攻方向,研发制造高新技术装备。经过15年的努力拼搏,它已由当年400多人编制、总资产仅2000万元的研究院发展成今天以工程机械为主业、总资产超过50亿元、年收入50多亿元、员工近9000 人的科技型产业集团,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全国高新技术500强、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之列。中联重科的发展历程,正是我国计划经济下的传统科研院所改制、发展的历史缩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这里再次得到生动而又真实的验证。这无疑为建设系统科研院所的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典范 
     成立1956年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隶属建设部,是全国最大的建设机械综合型科研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该院一直承担着我国建设机械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全面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重任。国家建筑与城建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部商品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建设机械协会所属13个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均设于此。其行业技术覆盖率曾高达75%,每年创造的社会效益超过200亿元。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才济济的建机院开始举步维艰,500多人仅仅靠着事业费拨款维持,陷入了“抱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到了90年代,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打破了建机院的平静。1992年,时任该院科技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名员工,依靠50万元借款,创立了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开始了做产业的尝试。他们凭借这个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将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中,詹纯新敏锐地意识到:将中联公司转制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科技企业,是时候了。 
    中联公司经过两年的探索,通过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在1999年全面完成了产权结构改革。一个全新的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10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公司的发展由此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从1993年到2004年,中联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均超过60%。 
    “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发展之路 
    “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发展产业,不仅要在市场经济中做大、做强,做出效益,更应该肩负起提升民族产业科技整体水平,推动整个行业科技进步的重任!”身为长沙建机院院长、中联重科董事长的詹纯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他在1996年为此专门撰文阐述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理念:“科技产业化”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产生经济效益;“产业科技化”则是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的工业产业,推进行业技术进步,最终达到全行业的科技化、集约化发展。此后,他屡出重拳: 
    2001年,中联重科整体收购了英国保路捷公司。这次收购既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发展的窗口,也将我国在水平非开挖施工领域的技术水平一举提前了至少20年。 
    2002年12月,中联重科以承债方式收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老牌国有企业——湖南机床厂。通过改制,湖机员工队伍在理顺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实行了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第二年即实现销售收入、产值同比增长均超过100%,迅速实现扭亏增盈。 
    2003年8月,中联重科与浦沅成功重组并购,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重组并购的最大手笔。2004年,浦沅分公司实现的利润,超过了其过去15年的利润总和。 
    2003年9月,中联重科收购中标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性资产,从而占据了国内城市环卫机械市场的龙头地位。 
    …… 
    这些紧扣工程机械主业,涉及不同产品门类、不同产权所有制甚至不同国家的企业的并购,既优化、整合了行业资源,又提升了行业资源利用率和科技水平,在建设系统科研院所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中联重科始终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在及时引进、消化中结合国情加以改进,成为自有知识产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工程施工设备的整体工艺水平。 
     中联重科“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为科技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为促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子。由此被国家科技部两任部长朱丽兰、徐冠华评价为: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样板,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典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