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来走出去,中国水运业更加开放

2007-7-2 14:5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入世5年来,《国际海运条例》及其配套行政规章的实施,为中国国际海运业的发展提供了“竞争、开放、透明”的法律环境,越来越多的境外航运公司进入中国航运市场。

  目前,有100多家境外集装箱班轮公司在中国港口开辟了国际班轮航线,所占的市场份额已超过80%;有30多家主要国际航运公司在中国内地设立了独资船务公司、分公司近200家。中国航运市场的开放为境内外航商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遇,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

  与此同时,我国交通行业国际间合作日益频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不断深化,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更多的中国航运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中日韩三国经贸发展

  近年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呈持续增长态势。2005年,中日、中韩之间的贸易额分别达到1844亿美元和1119亿美元,2006年,中日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中韩贸易额达1343亿美元,同比增长20%,三国经贸关系日益深化,这也对三国间的海上运输与物流服务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据统计,中日韩三国的GDP总量已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0%,而且,随着三国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彼此的相互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然而,三国之间社会经济体系以及物流行业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了制度和程序的不同,而这成为了三国间物流经济交流的障碍。

  2006年9月7日,中日韩三国主管海上运输及物流的部长在韩国首尔召开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商讨通过相互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实现东北亚地区高效、无缝的国际海上运输及物流体系,鼓励三国企业、协会、科研部门等民间机构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声明还确定以后约每年举办一次部长级会议。此次会议开辟了中日韩三国物流领域合作的新局面。

  中日韩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三国政府都希望加强在物流领域的合作,2004年和2005年,中国交通部分别与日本国土交通省建立了副部级会议机制,与韩国建设交通部建立了物流合作会议机制。此外,三国港口管理部门还于2000年率先建立了三国间的合作机制———中日韩港湾局长会议。

  除政府间的合作外,中国与日本、韩国在海上运输与物流领域的民间合作也非常活跃。目前,中国与日、韩两国开通了多条海上运输航线,60多家来自三国的航运公司从事集装箱运输业务。2005年,中日、中韩航线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286万TEU和220万TEU,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0%。日本、韩国分别有4家大型航运企业和多家道路运输企业及物流企业在中国设立了独资、合资公司,开展海上运输、道路运输及物流业务。三国的海上运输和物流企业为运送三国间的贸易货物,促进三国的经贸合作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入WTO中国海运业开放步伐加快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也就在这一天,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以下简称《国际海运条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所有有关海运服务的对外承诺都在条例中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予以载明,体现了世贸组织公开、透明的原则,外国航商的在华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入世5年来,我国已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实施细则》、《外商投资国际海运业管理规定》、《外商独资船务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为框架的公开、透明的外商投资国际海运业的法规体系。

  2003年12月8日,中美贸易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两国签署了新《中美海运协定》,该协定建立了更加开放的双边海运关系。根据新的协定,美商独资船务公司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自船自代”(即为母公司的船舶提供船舶代理服务)、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物流服务等,而且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没有数量和地域的限制。与此同时,美方承诺给予中国国有航运企业“受控承运人”豁免,在美国的所有外贸航线上在制定和实施运价方面与其他承运人相同的待遇,为中国公司提供了稳定、可预见的经营环境。

  新的《中美海运协定》生效后,标志着中国航运市场进一步开放。此后,中国与欧盟、新加坡达成新的安排,给予同等的市场开放待遇。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在修订相关法规和管理规定后,给予与我国有正常海运贸易关系的国家同等待遇,这将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经济的海运服务和更加稳定的国际海运市场环境。

  2004年1月1日,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全面实施。CEPA是中国国家主体与香港、澳门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签署的经贸安排,属于WTO框架下的自由贸易区协议,符合WTO规则。CEPA体现了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内地与特区经济的共同发展。CEPA具有长期性和开放性,将不断增加双方相互开放的内容。

  CEPA包括了多项海运服务内容。香港是国际航运中心,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运输中转枢纽港,具有高效集装箱装卸、分拨和物流配送技术和管理经验,内地集装箱货源的稳定增长既可以保障香港作为枢纽港的充足箱源,又为香港的运输服务提供者拓展了在内地的发展空间。CEPA实施后,香港航运、物流、码头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机遇会更多,内地与香港航运业的交流与合作会更加紧密,香港作为航运中心的地位将得到加强,进一步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两地的航运业都将得到实惠。

  消除运输“瓶颈”打通中国—东盟“经脉”

  中国-东盟将是全世界最大的自贸区,涉及17亿人,贸易量达1.2万亿美元。2004年11月27日,中国交通部与东盟10国交通部签定了《中国-东盟交通合作备忘录》,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便利化、信息共享、海事合作、人力资源及航空运输等6个范畴加强合作,以消除交通运输的瓶颈,并为未来日渐增加的贸易额“打通经脉”。目前,双方已形成了7条公路、2条铁路、1条内河运输通道(澜沧江—湄公河)和多条海运及民航运输线路。

  据统计,中国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一半以上是通过海运完成的,中国对东盟的海运贸易额已由2000年的237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660亿美元,占中国对东盟贸易额的一半多,年均增速达22.7%;中国对东盟海运量也由2000年的3733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2776万吨,年均增速达27.9%。

  与此同时,在原始河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合作,带动了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老挝、缅甸、泰国4国正式签订了《四国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由中国政府出资500万美元的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已竣工验收,上湄公河实现了全年通航,适航船舶吨位由原来的不足100吨提高到150吨以上,航行安全性大大提高,运输成本降低三成左右,与此同时,除传统货物运输外,澜沧江—湄公河目前已增加成品油运输、定班旅游客运和鲜货冷藏运输,运输品种进一步优化。

  据统计,目前澜沧江-湄公河年国际货运量达60多万吨,年国际旅客运输量达数万人次,近5年来,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累计进出口运量达200万吨,贸易额达逾100亿元人民币,为沿岸国家和民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有着“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往来的“黄金水道”。

  目前,中国与东盟间已签署了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客货运输协定》、《实施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四国政府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谅解备忘录》以及多个双边运输协定,还就《中国与东盟区域性海运合作框架性协定》达成了一致意见,并拟于2007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东盟交通部长第六次会议上正式签署。

  走出国门中国航运企业迈入国际大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国际间的合作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与国外企业一道面对激烈的市场,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市场竞争。

  以中国远洋集团为代表的中国航运企业,凭借超前的全球战略和自身实力在全球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第一的跨国公司。2004年,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被美国洛杉矶港务局授予航运界的“诺贝尔奖”———“荣誉领航人奖”;2005年,他获得比利时国王颁发的莱奥波德二世国王勋章。

  如今,中远集团已成为全球第二、中国第一的航运巨头,目前总资产达到180多亿美元,现有700多家分公司,7家上市公司,职员8万余人,拥有和经营600多艘现代船舶,穿梭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2006年赢利200亿元。被业内称为中国航运界的“航空母舰”,其举手投足都被国际航运界视为“风向标”。魏家福表示,中国与美方签定的新《中美海运协定》为中远集团等航运企业争得了同等运价竞争权,更为中远集团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的转变扫除阻碍。

  作为国际航运的跨国企业,中远集团还“大手笔”的参与了全球码头建设,为该公司的船舶争取主动权,用保证船期、降低费率,降低了该公司在航运市场波动中造成的风险。他们向丹麦A.P.穆勒-马士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收购了埃及苏伊士运河集装箱码头20%的股份。之后,与新加坡港务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合资成立新公司经营新加坡港的两个码头泊位。

  随其海外业务的增长,中远集团又着手在地中海岸投资码头。他们对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PPA)的股权出售表示了兴趣。中远集团还以现金约304万欧元的价格,从英国铁行港口码头公司手中获得了比利时安特卫普码头25%的股权,同时得到该港口项目的经营权,为其欧洲版图的扩张布下了首颗棋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远集团又瞄准了世界第七大港口—汉堡港。他们已经向德国汉堡市提交了申请,希望参与当地港口投资,目前正在等待批复。

  到目前为止,中远集团全球共拥有34个码头泊位,分布在中国的香港、上海、青岛、天津、大连、深圳、太仓、营口以及美国、新加坡和意大利等地,码头总资产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年处理箱量达1300多万箱,成为世界第八大码头经营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航运企业象中远集团一样,开辟国际航线、投资国外码头、成立国外分支机构,更多的建设企业参与了国外交通设施的建设。中国企业在航道疏浚、航道建设等领域正凭借自身良好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进入国际大市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