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迎来建设高潮

2007-7-10 19:2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具有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庞大的贸易流通队伍,以及数量众多的钢材交易市场、仓库和近几年出现的加工配送中心。这意味着大部分钢材还是通过市场流通到达用户手中。同时,钢材后期加工的利润率比钢材销售利润率更高,因为不同客户尤其是造船、汽车等高端用户拥有更多个性化需求。如欧洲安赛乐,其加工配送中心的利润就占据集团总利润的20%以上。
    从前几年开始,贴近消费地设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成为国内钢厂竞相发展的向下延伸项目,从传统贸易方式向用户直供、深加工领域转变。不仅钢厂,更多的贸易流通企业也纷纷在寻求转型。大型的贸易流通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优惠的价格和优质专业的服务,利用其规模优势努力变身为集贸易、加工、配送等一体的综合供应商,这将成为贸易流通企业求得长远良性发展的一个佳选。
    近年来,我国GDP快速增长,钢材需求居高不下,产能释放也不断增加。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造船、冶金等世界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业内不少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产业非但没有“沦落”为夕阳产业,而且依然会保持多年的高速发展期。在此钢铁产业形势大好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投资和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高潮”正在持续中。
钢厂延伸下游方兴未艾
    1993年,宝钢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钢材配送中心。今年5月11日,注册于2006年7月24日的上海宝钢不锈钢加工配送有限公司召开招商推介会,吸引不锈钢产业的贸易商、加工商前来入驻。该项目一期投资1.27亿元,占地200亩,流动资金16亿元,主要进行不锈钢冷轧、热轧加工、贸易。目前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7月份建成,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不锈钢加工、配送、交易平台。
    为了在全国主要的钢材消费地建立加工中心体系,构筑一个能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迅速的钢材配送和高质量服务的物流体系,宝钢国际与三井物产合资的宝井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已经排出五年计划,进一步进入汽车板激光拼焊、汽车零部件等更下游领域,准备到2012年共在全国开设加工配送中心46家,加工能力将从原来计划的3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
    早在20世纪90年代,武钢也与日本三井合资在武汉建立了电工钢加工中心。2005年武钢决定投资10亿元建设太仓、重庆、广州、天津、武汉、芜湖六大物流配送中心,满足下游客户“零库存”管理要求,提供增值服务。2005年以来太仓、重庆、天津、广州等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相继建设并投入使用,武汉和芜湖配送中心也在规划推进之中。至目前,武钢已形成东南西北四大钢材剪切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已占武钢销量的10%。六大配送中心全部建成后,加工能力将占武钢销量的30%。
    6月11日,位于苏州太仓港口开发区的五矿邯钢(苏州)钢材加工中心隆重开业。五矿邯钢(苏州)钢材加工中心由五矿集团、邯钢集团和苏州隆兴物流一起投资设立,该加工中心目前拥有3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20万吨。中心负责人王钟亮称,到2010年,五矿邯钢的6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将具备年加工40万吨冷轧板及冷轧延伸产品的生产规模,届时,五矿邯钢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冷轧产品加工中心。
    邯钢、首钢等在上月的“中国钢铁物流高峰论坛”上透露,正计划投入巨资在各地建立多家钢材配送加工中心。他们表示,钢厂进行直供并自建加工配送中心将是未来趋势。由于钢厂自建加工配送中心需要承担当地需求不足的风险,因此设立第一家钢材加工中心,邯钢与国内最大的钢材流通企业五矿以及和华东地区有相当影响力的苏州隆兴物流一起合资合作。邯钢方面还透露,今后将倾向于自建加工配送中心。
    2005年4月,首钢根据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大物流基地的第一个重要项目——首钢京西钢材交易中心建成。该中心集电子商务、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服务、融资服务、资金结算、商住服务等功能于一体,2006年9月投产使用。而首钢搬迁曹妃甸之后,首钢加上河北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而全国主要发达工业地区都在距曹妃甸1000公里以内,使得曹妃甸不仅仅成为钢铁生产基地,还将可能成为全国性大型的钢材加工及配送中心。这为曹妃甸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想像空间。
    今年6月21日,国内最大的民营钢厂——沙钢集团如皋港冶金物流加工配送中心项目正式签约,计划投资建设一个服务于长江中下游造船、汽车、家电、交通、装备制造业和沿江钢铁业的、华东地区最大的集钢铁和钢材的仓储、信息交易、加工、包装、配送及配套能源转换装置的现代化物流加工配送中心,项目包括物流、七个工业项目及公共辅助配套项目。该项目投资约292亿元,整个项目计划在2010年建成,届时港口、铁路物流年吞吐量超过7000万吨,形成620亿元销售收入、32亿元税收。
    其他大型钢厂,如鞍钢、马钢、攀钢等也纷纷在各地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对钢厂来说,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或物流基地,能够延伸钢厂产品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能够发展更多直供户并贴近直供户,稳定销售渠道,有利于稳固钢厂与用户之间供应链,形成自身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结成产业联盟,同时获取更为可观的利润。所以,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钢厂投身到建立加工配送中心的“革命大潮”中。
贸易流通企业更为热衷
    在钢铁物流领域颇有代表性的是华冶集团,可被称为国内民营贸易企业向加工配送转型的先驱。华冶以H-MART为理念核心,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8月建立面对终端制造行业的钢材直供服务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钢铁物流企业。在2006年6月举行的世界品牌大会暨 “2006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会上,“华冶钢铁”成为中国钢铁物流业唯一上榜的领军品牌,在国内金属内外贸易及加工、配送、批发零售领域位列第三。
    作为上海最大的钢材贸易商之一的舜业钢铁集团,已在华东多个地方建立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钢材分销服务体系。去年位于太仓的剪切配送基地业务量也大幅增长,与五矿、邯钢合作建立的加工配送中心使其在该领域又跨出了新的一步。上海宝闽集团除铺设自身加工中心外,还推出“宝闽”牌钢板,着力打造自身品牌。上海钢宇等不少贸易商亦纷纷运作或筹备加工配送中心。
    全国最大钢铁贸易商——五矿集团参股建立的五矿邯钢(苏州)钢材加工中心是五矿进军钢材加工配送领域的第一步。据悉,五矿集团旗下五矿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还准备在广州、重庆、西安、青岛和东北地区大建钢材加工中心。
    近期,镇江惠龙国际钢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在火热筹建中。镇江惠龙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主要依托港口优势,将钢材市场通过延伸服务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钢铁物流中心。总规划征地1500亩,建设4座5万吨级的对外开放码头、6座3000吨级港池码头,建设铁路专用线1条,建设11万平方米的集钢铁交易、休闲、娱乐、餐饮、生活为一体服务区,建设钢材开平、剪切、分条、折弯、热处理、彩涂加工生产线,总投资达17亿元。据了解,一期工程即将完成,市场人员正忙着招商。 (下转B3版)
(上接B1版)放眼全国来看,目前华东、华南、华北、西部都建立了大型的钢铁物流中心,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及新兴的环渤海经济圈,由于是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地方,从而吸引和催生了大量钢材交易市场、仓库、加工中心,而这些绝大多数都是民营的贸易流通企业所投资建设。
    中部也在努力赶超。武汉人和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武汉华中钢材大市场,规划用地1170亩,日后展开钢铁交易、加工、仓储及配送、信息、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年加工量50万吨。湖北华融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7.3亿元,建设华中国际钢铁物流基地,一期用地500亩。几年后,两大项目将年吞吐钢材3000多万吨,一个华中钢铁物流中心呼之欲出。而湖北联谊和武汉市武物储运有限公司也开始筹建武汉华中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将设其中三条热轧开卷剪切校平生产线和三条冷轧剪切生产线,以及钢构件加工生产线两条,加工中心年加工钢材可在80万吨以上。
    贸易商利用在资金和服务手段上的优势,通过与多家钢厂之间建立的稳定资源渠道,稳定上下游关系,成为钢厂和用户之间的重要中间桥梁。不仅贸易商,包括仓储加工企业以及钢材交易市场等,都呈现向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转型的趋势,以期突破简单的仓储和相对简陋的加工设备,更好赢得贸易商和用户欢迎。目前,不少国内一些专业仓库、铁路线已具备了专业仓储和剪切配送功能。
服务创造价值
    当今,配送服务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它对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商品流通模式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加工配送服务能究竟能给终端用户带来什么?
    对钢材的终端用户来说,供应商可能是钢厂,也可能是贸易商或者加工配送中心。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不断进取的供应商,越来越多的供应商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化的配送服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钢材加工配送供应商发展的立足之本。钢材加工配送业,其性质更恰当地应该归到钢铁服务业。作为目前国内最成功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宝井,其核心理念是 “服务创造价值”,而这理念也将成为今后所有钢材加工中心的理念。加工配送中心要为用户提供最好的钢材加工配送服务,即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为客户降低采购成本。
    传统的农贸市场式的钢材市场流通模式,已无法满足下游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需要。不少下游用户企业自己配置钢材加工,小而全或者大而全,但由于效率低、成本高,将会逐步被现代物流体系所取代,钢材的加工配送配合以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的新型营销方式和流通方式也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业内专家认为,加工配送中心就是为钢厂和终端用户服务的,但是随着用户要求的逐渐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成分逐渐增加,所以加工配送中心越来越倾向于贴近用户。按这种模式,主要采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编网。
    日本加工配送中心是典型的贴近用户的布局模式,其辐射的半径一般在50公里左右,不超过100公里,单体的规模一般在15万~20万吨/年,而且其剪切中心,薄板、中板、厚板、特殊钢都分开。
    宝井对配送的认知是“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配送需求,其特点是依据信息和配送专业知识,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需要的配送管理和服务。”
    华冶建立的直供服务体系则致力于为终端用户提供五大服务:科学成本管理、产品质量控制、权威技术咨询、交货准确保证、交易流程简化等。通过H-Mart服务体系,为客户实现价值,将科学的采购环节直接转化成明显的利润增长。
    简单说,配送服务就是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经营活动,是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重要途径,从而成为 “第三利润的源泉”。放眼整个中国钢铁产业,总体钢铁物流技术水平明显偏低,相比日、韩独资或与国内合资设立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国内钢厂或贸易流通企业自己投资建立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整体发展并不成熟,服务能力和赢利能力还比较欠缺。钢铁生产之后的销售、运输、加工、配送、仓储等物流环节还没有形成通畅的流程,各个环节之间也缺乏有效衔接和协调。同时由于相关企业信息化程度还较低,要真正实现以服务创造价值,国内不少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还有一段路要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