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高位回落,购进价格指数回升。5月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继续高位运行,但总体回落,12个指标中只有购进价格指数回升。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同步均衡回落,说明供需关系基本稳定;新出口订单指标从上个月回落明国内外需求增长趋缓。购进价格指数从2007年1月份以来持续回升,表明价格存在一定的上升压力。
未来GDP增长趋势预测
(一)国际经济形势展望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仍将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4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进行预测,认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但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2007年和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都将达4.9%,比2006年降低0.5个百分点,与2006年底的预测保持一致。
2007年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有:世界经济增长源多元化趋势仍将继续。亚洲抵御美国经济降温的能力增强,欧元区、日本和中国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势头,确保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和稳定;主要工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状况继续改善,失业率将维持在较低水平或继续下降;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和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程度,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有: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增加;通胀潜在压力仍然较大,而近来国际原油价格再度飙升进一步增加了该压力;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成本较高,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和投资造成损害。
(二)国内经济形势展望
投资存在一定的反弹压力,下半年同比增速将提高。制约2007年投资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将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严格执行技术、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受其影响,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将减缓;市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作用逐步增强,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增速也将继续回落。
促使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动力包括:地方的投资冲动依然较强;企业盈利水平提高,资金来源宽松,投资积极性较高;按照中央优化投资结构的要求,在优化投资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过程中,国家会加快重大水利、能源基地、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滨海新区开发的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消费增长将继续保持较快势头,全年增速不低于15%。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为消费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扩大内需、推动消费的各项措施效果逐步显现,消费增长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力。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再创新高,为消费增长奠定了基础。分析表明,居民收入增速与滞后一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之间的相关性显著,2007年一季度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加权收入增长18.5%,据此估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呈现高增长趋势,同比累计增速可能达到20%;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同时,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社会保障、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这都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增长;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消费增长。
出口增速将略有下降,进口增速将略有提高,贸易顺差增速将回落。
出口增速将略有下降。未来我国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2007年下半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较稳定的增长期,虽然美国经济略微放缓,但一定程度上可由我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进口需求的增加而得到适当的抵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之2007年对高新技术产品和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上调政策的实施,出口竞争力将增强,出口结构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集体和私营企业贸易自主权的增加会促使企业积极开拓更广泛的海外市场,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出口将进一步增加。
未来我国出口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来自竞争对手更为严峻的价格竞争;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效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消散、美国经济的逐步恢复,美元也开始持续走强,带动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的抑制作用会逐步显现。外贸调控措施对出口的抑制效应。为了抑制出口过快增长,我国实施诸多调控措施,逐步取消有关产品的出口退税,对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加征出口关税。
进口增速将略有提高。2007年下半年,我国进口增速将进一步提高,主要因为: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回升,投资规模依然较大,对国外能源、原材料和制成品的需求将保持旺盛;外贸调控措施对进口的促进效应。6月1日起我国降低了资源品、关键零部件和涉及百姓生活日用品的进口关税;人民币逐步升值对进口的促进作用也会逐步显现。1-5月份,我国进口同比增长19.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个百分点。预计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下半年进口增速将略有提高。
贸易顺差增速逐步趋缓。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从其他地区向我国转移,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贸易的主体,而且国内产能增长较快、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我国贸易顺差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存在。
(三)预计GDP增长率2007年上半年为11.0%,全年为10.8%
在假设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为12%、利率保持目前水平的前提下,我们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和CPI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总体上看,未来我国GDP增长率将呈现高位回调的趋势,但回调的幅度不会很大。模型对2007年二至四季度GDP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为10.9%、10.7%和10.6%,2007年上半年和全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1.0%和10.8%。
未来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影响未来价格变动的因素
1.影响未来价格水平向上的因素
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有小幅上涨的可能。国际原油价格仍将保持强势。目前,美国已经进入夏季驾驶高峰,对原油的需求量达到一年之中的较高水平,而6-11月也是美国飓风频发的季节;同时,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原油需求保持较强的刚性,并呈稳步增加的态势。地缘政治、突发事件和投机资金的炒作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原油价格整体保持强势。未来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将继续在高位运行,并有小幅上涨的可能。目前,世界经济增长较快,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有色金属需求依然旺盛,而有色金属供给能力有限;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日趋严格,有色金属生产费用不断上升。因此预计未来有色金属价格将继续在高位运行。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上涨仍然会带来CPI、PPI上涨的压力。
猪肉和粮食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不会对CPI产生较大的新上涨压力。猪肉价格三季度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仍将高位运行:目前生猪存栏量不足,仔猪供给增长较慢,养猪户和企业养猪积极性恢复有一定过程,加之生猪出栏周期需要四个月,出栏量回升需要时间;近期南方部分地区再次发生猪高热病,不利影响仍在继续;玉米(1575,14,0.90%)等饲料价格居高不下,仔猪防疫成本等相关成本增加。
但是,猪肉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9、10月份后将趋稳:猪肉价格上涨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减弱,夏季肉类消费进入淡季,整体需求趋于下降;对猪肉消费有一定替代作用的牛羊肉、水产品等的供给和价格波动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猪肉价格上涨空间;近期生猪收购价格不断升高,猪粮比价已经连续9个月高于1:5.5的盈亏平衡点,规模养殖户补栏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新一轮补栏生猪的上市将平抑猪肉价格;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防范生猪疫情的措施,将稳定猪肉供给。
粮食价格存在小幅上涨压力,但上涨空间不大:夏粮丰收,小麦(1812,6,0.33%)供求总量趋于平衡,国家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将进一步稳定小麦价格;农业部资料显示,稻米市场粮源减少,稻米需求回暖,水稻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将推动稻米价格稳步上升;虽然国家已经紧急叫停粮食生产乙醇燃料项目,但已形成的产能仍然会促使工业用粮保持较快增长,肉禽蛋价格上涨也将拉动饲料用粮加快增长,玉米价格仍然存在上涨压力;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大豆(3220,8,0.25%)种植面积较去年下降838.2万英亩,预计美国新豆结转库存3.2亿蒲式耳,低于市场预测的3.37亿蒲式耳平均值,加上国内饲料需求趋旺的势头,大豆供应将趋紧,全年大豆将持续上涨;预计国际粮食库存量在2007年年中降至总使用量的15.8%,低于1990年以来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乙醇生产对玉米的需求急剧增长,供需关系进一步趋紧,国际粮价存在新一轮上涨的可能。
节能减排对未来价格带来上涨压力。5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确定了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该方案要求严格控制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节能减排将增加企业的环保生产和技术改造的成本投入,淘汰落后产能将减少相应产品的供给,这都会对未来价格带来一定的上升压力。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推动价格水平上升。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推进,将提高煤、石油、电、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带来PPI和CPI上涨的压力。
劳动力成本增加将推动价格水平上升。中国社科院6月14日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四分之三的村已无青壮劳动力可转移,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劳动力短缺正在由沿海地区向全国蔓延,预期在“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将有所改变。与此同时,农民工人均月工资持续增长,增速逐年加快。2003至2006年,到本村以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工,人均月工资由781元增加到953元,增长22%。此外,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就业培训费用也在逐步增加。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将成为未来价格水平上行的重要推动因素。
2.影响未来价格水平向下的因素
进出口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会对未来价格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自2007年6月1日起,我国提高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对一部分轻工业产品(多数为消费品)实施较低进口暂定税率。6月19日,我国又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从7月1日起,取消和降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都将使得相应产品的出口增长放缓,进口增长加快,国内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给相应增加,竞争程度加剧,给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品价格带来一定下行的压力。
部分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会带来价格下降的压力。2005年至今,我国制造业投资基本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新增产能不断形成和释放,而需求相对不足,部分生产资料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也难以改变,这都将给PPI和CPI带来下行的压力。
(二)预计CPI2007年上半年为3.0%,全年为3.2%左右
综合上述因素,在国际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不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下半年PPI总体上保持平稳,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PPI同比涨幅会小幅回落;在粮价不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下半年CPI上涨压力会趋缓,受翘尾因素影响,CPI同比涨幅会基本维持在3%以上的水平,但12月份会回落至2.5%以下。
模型对2007年二至四季度CPI同比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为3.3%、3.5%和3.2%,2007年上半年和全年CPI增长率为3.0%和3.2%。
上一篇:物洽会要成为国际交流平台
下一篇:99个物流项目集体“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