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季度我国船舶市场火爆但造船业显现隐忧

2007-6-6 18:30: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7年一季度,我国造船企业承接新船订单达2010万载重吨,占全球份额一半以上。在我国船市异常火爆的同时,业内人士也开始对中国造船业产生种种隐忧。

1.民营船企迅速增多,多生产低端产品。据英国咨询公司克拉克松统计,2007年一季度,中船集团公司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仅承接订单834万载重吨,中远集团、长航集团下属船企承接订单283万载重吨,剩下45%的新船订单几乎由江苏、浙江一带新兴民营船企承接。这些船企大多建造低附加值的散货船。中国船舶工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张新龙表示,2007年一季度,散货船的订单量仍较高,铁矿石海运周转量上升成为船东热衷于订造散货船的主要原因。

  此外,众多小船企将无法确保质量与数量同步上升。上海海华轮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斌表示,作为劳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如此大规模产能扩大,人员培养、配套设施都无法跟上,很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2.产能过剩的风险增大。据中国船舶工业市场研究中心预测,2010年,世界船舶需求量为6000~7000万载重吨。同时,全球的造船能力可达1.1亿载重吨以上,两者之间存在4000~5000万载重吨的巨大供需差。

  张新龙表示,从2003年下半年延续至今的船舶市场高位运行情况历史上罕见,2007年一季度的巨大订单量更具一定偶然性,未来一段时期将难以保持这种状态。因为在一个超长的飞速发展之后,市场必然会有所回调。

  中信建投证券有限公司交通行业分析师李磊认为,2009年以后,世界经济和航运会走下坡路,会使造船业面临市场洗牌。

  这些都有可能使我国造船业迅速扩张的产能面临被闲置的危险。

  3.低价竞争,忽视管理。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中国船企靠压价获得订单。舟山五洲船舶公司人士表示,同样的好望角型散货船,国际市场价格为7700万美元,中国和韩国分别是6800万美元、8300万美元。此外,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低,材料浪费现象严重,使利润空间逐步缩小。

  4.主机等核心设备技术缺失。郑斌表示,主机等核心设备被国外控制,国内产能受此瓶颈限制严重。比如,如果造出100个船壳,国外却只提供50个主机,就会有50个船壳不能获利。

  5.人民币升值将给我国船企带来不利影响。中国船舶发展还未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固有模式,而目前劳动力成本在船舶造价中的比例已有所下降,原料价位却开始与国际接轨;同时,订船一般以欧元或美元支付,而成本支出又是以人民币计算,人民币升值也会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的缩小。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