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二次调整纺企需紧盯“内需”

2007-6-13 9:5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5年1月1日,按照协议,欧美等国取消对中国纺织品配额,然而,这些国家又利用环保等问题,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实施了设限;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从2006年底的8.0702元变为今年6月8日的7.6599元,对于纺织品来说,利润已越来越低;2006年的9月15日,我国已将部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调低至11%。虽说再次降低出口退税率的方案仍未明朗,但这已是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口退税面临的第二次调整。纺织品出口压力不断增加。

出口增幅下降 内需增加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1-4月,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59.7亿美元,增长10.5%,低于去年同期9.9个百分点;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82.1亿美元,增长17.4%,低于去年同期7.3个百分点;鞋类出口76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4.9个百分点。同时,数据显示,我国棉纺织、毛纺织、服装的出口依存度分别为20%、27%和60%。纺织服装行业,尤其是服装行业对于出口贸易的过分依赖,加大了系统风险。  

  2006年,纺织服装行业贡献了全国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的72.7%,然而,2007年1-3月纺织服装行业贸易顺差共计209.7亿美元,仅占总额45.2%,比例已有明显下降。但在政府有关部门明确表示减顺差“将成为2007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的背景之下,行业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但是,从宏观数据来看,2007年1-4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60亿元,同比增长15.1%,为近5年的高值;4月份单月的零售总额6673亿元,同比15.5%的增速更是创造了10年以来的同期历史新高。消费升级加速的趋势十分明显。2006年,我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8.8%,增幅创三年以来新高;2007年一季度同比增速更是达到27.2%,其中服装类同比增长29.8%,远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的增幅。

  投资顾问汪先生认为,汇率的持续走高、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减低贸易顺差的压力导致了纺织品出口增幅的下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必然会引导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向内销方向发展。再加上内需的不断增大,有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也必然会由出口向内销不断转型,行业消费升级加速的拉动效应凸现。

  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要求

  回头看看国内市场的内需情况。在调查中发现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的高档市场,大部分被洋品牌占领,国内服装品牌很难挤进去;而中低档市场,竞争又太过激烈,基本上是国产、洋品牌各占半壁江山。在低端市场,却成了国内纺织品市场主流。在石狮、常熟等地,一些企业的产能存在着大量的过剩现象,而且这些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销售价格比较低,随着成本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利润已显得非常微薄。

  采访数位消费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购买国产的服装?他们回答最多的就是,国产服装品牌做工比较粗糙,款式老而少,质量不是太稳定。于是,在时装界出现了一种现象,不少的企业为了在市场赢得消费者或者容易进商场,都给自己的品牌起个“洋名字”,扮演起了“假洋鬼子”的角色。

  中国服装协会一位专家认为,一些纺织品企业在设计、面料、款式等方面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缺乏品牌和创新的支撑,难以转嫁成本上涨压力,但是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一些消费者只青睐于国外服装品牌。为此他呼吁,企业的内销结构亟待转型,产品要升级。  

  内需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大市场是培育中国品牌最好的沃土。现在,我国服装加工水平已经得到世界名牌的认可,有些中国服装的做工、质量并不亚于国外著名品牌。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老款式、老风格以及旧有的销售模式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需求。

  以注重品牌经营著称的七匹狼就是靠不断销售网络升级而成功的。其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他们将增发募资6亿元左右,用于公司的服装销售网络升级项目。该项目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西安等销售中心城市发展20家七匹狼男士生活馆。同时配套拓展200家七匹狼旗舰店、600家七匹狼专卖店。该项目预计新增营业面积17.44万平方米,新增10.61亿元的年销售规模。公司表示,该项目的实施旨在推动公司的销售网络从相对单一的服装销售功能向服装销售、增值服务、形象展示、新品发布等多功能的销售网络转变。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底,七匹狼专卖店数量从2003年的550家发展到2006年的1457家,而正是公司专卖店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产品销售的快速发展,公司销售收入从2003年的1.8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84亿元,增长幅度达163%。

  石家庄纺织基地的龙头企业常山股份近日的公告,将增发募资5.83亿元,投入高档服装面料和高档纺织产品开发项目与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常山表示,该项目投资符合我国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方向和国家对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公司高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公司产品的盈利能力。

  显然,这两个公司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产业升级的策略,一种是内销网络的扩容和优化,另一种是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变。营销专家曾朝晖认为,面对行业发展政策及环境的改变,顺应发展趋势的内销结构升级是迫切而必要的,它将提高产品溢价能力,缓解经营压力。 他同时认为,服装消费、零售价格指数的回升显示出越来越多企业竞争方式正由加工出口产品向品牌方向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行业利润持续被挤压,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凸现“消费品企业特质”,从而通过竞争更有机会获得领先优势,享受行业升级转型带来的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和速度有望获得突破。

  北京金源新燕莎商场副总经理吕珍远建议,纺织服装品牌要想真正走向世界,首先要主动占领国内中高档商场,在国内市场打响品牌。服装企业还要懂得公关宣传、塑造品牌,积极向品牌代理商和商场以及消费者推荐自己的品牌,并不断升级销售渠道,逐步改变在高档市场国产品牌少的局面。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