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淡工业园看南东盟成长三角的园区模式

2007-5-29 11:5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摘要:巴淡工业园:引领南东盟成长三角的雁首;关联与互补造就新柔廖合作;裕廊园区"筑巢引雀"经验的延伸;联手打造政策支撑体系;存在问题与发展前瞻

巴淡工业园:引领南东盟成长三角的雁首

    印尼这样重视巴淡工业园:把巴淡作为成长三角合作中的雁首,其他地区作为雁群。事实上巴淡的开发也是成长三角中取得最快发展的一个部分。考察巴淡工业园,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南东盟成长三角的建设模式,而且可以透过个案,深刻了解南东盟对经济合作的思维方式与运作模式,有助于推进"泛北合作"。

    巴淡,位于印尼的廖内群岛,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新加坡海峡南端,是马六甲海峡国际航线的要塞,距离新加坡仅20公里。尽管印尼在"成长三角"合作中把整个廖内群岛纳入合作体系,但实际上,合作的主体是巴淡。

    巴淡工业园创建于1990年1月,占地500公顷,是巴淡岛上最大的工业园区,共分5期进行。这个工业园非常受到新加坡和印尼高层领导人的重视。1992年4月18日,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和印尼总统苏哈托专赴巴淡岛,参加工业园开幕仪式。巴淡工业园为新加坡科技工业集团(30%股份)、裕廊环境工程公司(10%股份)与印尼三林集团(60%股份)三家公司注资的巴印投资公司所有,由巴印经济管理局进行管理,投资额为6亿美元。

    巴淡工业园向工厂提供可供厂商租赁的标准化厂房、工人宿舍以及基础设施,巴印投资公司还可进行工人的招收培训、办理投资申请,以及保障和新加坡的货物人员往来顺畅。巴淡工业园是新加坡工业在印尼的延伸,在其开发初期,进驻的企业多为新加坡企业。许多的电子企业,将初级的、技术含量低的生产环节放在巴淡,而将技术含量高的部分放在新加坡。其后,来自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投资商纷纷登陆巴淡岛。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如菲力浦、索尼、东芝等等。

关联与互补造就新柔廖合作

    南东盟成长三角合作的目的,是要实现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参与成员的共同繁荣。"成长三角"是指几个地理上邻近国家与地区为了获得互补资源和取得比较利益而在其中进行合作的跨国(境)经济区。1989年12月,新加坡当时的第一副总理吴作栋首先提议合作建设南东盟成长三角,得到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响应和参与。这是东南亚最早进行合作建设的经济三角,也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为成功的成长三角之一。

    南东盟成长三角发起之始,其合作主要集中于新加坡和印尼廖内群岛中的巴淡岛以及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因而曾被称为"新加坡柔佛巴淡成长三角",或是"新柔廖成长三角"。随着合作的不断推进,1996年扩大到包括马来西亚南部4个州和和1997年印尼的6个省,故后来又称为"新马印尼成长三角"。

    南东盟成长三角能够顺利推进,首先是参与各方存在着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联性。首先是三个国家地域相近,如巴淡岛距离新加坡20公里,柔佛只隔2公里的海峡与新加坡相望。其次,文化背景相近,新加坡在独立之前属于马来西亚。新加坡以转口贸易为主,与柔佛和廖内的经济往来原本就比较频繁。第三,具有较好的互补性。

    新加坡经历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积累了大量财富,80年代末期,缺乏资源、"小国寡民"的国情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桎梏。特别是1989年,新加坡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美国取消了对新加坡的普惠制待遇,新加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如何摆脱束缚,利用自身优势,激活大量的富余资本,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成为摆在新加坡政府眼前的难题。

    同时,由于新加坡缺乏土地、淡水等资源,包括淡水都无法自给,需要向外获取水源,以获得国家安全的保障。与新加坡的情况恰恰相反,柔佛州和廖内群岛有相对充裕的土地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缺乏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与新加坡形成互补。和新加坡合作,柔佛州和廖内群岛可以弥补自身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上的不足。

裕廊园区"筑巢引雀"经验的延伸

    与印尼、马来西亚相比,新加坡已经从裕廊岛工业园区的建设上取得良好的经验。当看到最先进入巴淡工业园的新加坡投资者多为政府的代理商,他们不仅参与投资,而且带来了裕廊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使得其他投资者对巴淡工业园的信心大增,他们深信,新加坡的代理商有与印尼方面沟通的能力与经验,可以充当他们与印尼的桥梁。

    与此同时,新加坡和印尼采取"筑巢引凤"的策略。新加坡方面由国企率先投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尼方面由政府部门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就为园区吸引外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合理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这是巴淡工业园成功的关键。工业园区有5款标准化厂房可供投资商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园区内还有工人宿舍,行政办公楼、电站、电信局、饮用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由于其出色的规划和管理,巴淡工业园成为亚太地区第一个通过ISO 9001:2000和ISO 14001认证的工业园。2005年,巴淡工业园又安装了3架6MW的双燃料发电机、变压及备用机。这使其基础设施更完备,投资环境更诱人。

    完善的服务,增加了巴淡工业园的吸引力。园区随时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力来满足投资者的营运需求,而且印尼的员工成本和新加坡比,较为低廉。巴淡工业园的运营者还通过与印尼一个雇佣中介机构Tunas Karya合作,为投资者从印尼海内外寻觅合适的劳工。此外,还向投资者提供货运物流、海关结算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巴淡工业园区在发展上的重点也充分强化和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如:通过提高已建成厂房的生产力,来增加工业园的可租用工厂净面积。把焦点放在客户服务及留住现有投资者;吸引与那些和现有投资者相似或相辅的工业,等等。

    此外,由于比邻新加坡,巴淡工业园投资者可通过新加坡的基础设施与物流、航空及海港设施随时分销其制成品到国际市场;同时,投资者还可享受到新加坡提供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这都成为巴淡工业园卖点和吸引力的所在。

联手打造政策支撑保障体系

    为促进巴淡工业园的发展,新加坡和印尼都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制定了"本地企业资助计划(海外)",鼓励私人企业到巴淡投资,并在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印尼政府为实现工业园区的发展,对政策不断进行调整,使其对更多的投资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在规划的初期,印尼将巴淡工业园区定位为高科技的工业园,并且拒绝在园区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设想与当时发展的客观条件不符。印尼的实际情况是,土地、水电、工人报酬等成本更低,更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比如,1989年,巴淡岛的非熟练、半熟练、熟练工人的月工资分别为90美元、140美元、200美元,同期,新加坡的工资分别为350美元、420美元、600美元,巴淡岛的平均劳动力价格只相当于新加坡的1/3;同年巴淡岛的土地价格为2.3美元/平方米,而新加坡的土地价格达到了4.25美元/平方米。显然,巴淡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更具有比较优势。

    在新加坡合作方的游说下,印尼做出了让步和调整,在鼓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落户的同时,短期内也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示欢迎,接受由邻国新加坡淘汰的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园区定位为制造业的基地。由此,巴淡工业园对制造业投资的吸引力大增,尤其是对邻国新加坡电子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

    众多企业开始将技术含量低劳动量大的生产环节迁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巴淡工业园,而将产品研发、设计等技术含量高的生产部门放在本国,使得电子工业向巴淡工业园迅速聚集。几年间,大量的机械、金属和电子工业企业进驻巴淡工业园,占投资比重超过了50%。

    此外,印尼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条件,税金方面,推行保税区政策,进出口关税全部豁免,免征奢侈品税等多种赋税;持股比例方面,进一步放宽,规定外资企业在投资的前十年中,如将80%的产品外销,即可拥有100%的股权;租金方面,投资的企业可以在进驻园区的时候再支付租金而无须在签约时支付;土地方面,外商对其投资的基础设施拥有50年的建筑权,期满后可继续申请,一旦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即可开发或以此申请贷款;最低投资额降至25万美元,仅为过去的1/4;巴淡工业园的投资者及租户,还享有25%的总出口量出售印尼国内市场的优惠。

从巴淡前瞻南东盟成长三角前景

    从开始开发至1992年底,巴淡工业园区的投资额达到了9亿美元,其中,新加坡的投资占了3成。在园区经济的推动下,巴淡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从1991年到1994年,到巴淡工业园投资公司的数量,年均增长40%。1989年,巴淡岛累计投资额为4.28亿美元,其出口贸易额为5300万美元。而到了1995年,这两项指标均实现了高速的增长,分别达到19.16亿美元和3.62亿美元。到1996年,巴淡工业园共完成三期工程,共57家企业进驻(其中,日资占了28家),提供了34000个就业机会,占全岛就业人数的一半,堪称巴淡岛经济发展的引擎。

    1997-1998年,金融危机冲击整个亚洲的经济,印尼同样无法幸免,由于政局变动中苏哈托家族拥有巴淡工业园的股份,引起了股份转移、资金来源转变等一系列问题,对巴淡工业园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但即使如此,在经过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后,新加坡仍然迅速加大了对巴淡工业园区的投资。

    到2002年巴淡工业园的投资额达95亿美元,产值达58.9亿美元。到2003年,一座综合性的工业城镇已经初步形成。巴淡岛从一个只有几千人的渔村,已经发展成为人口达50多万的加工工业区。

    尽管巴淡工业园取得了不俗的发展,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土地方面,尽管印尼政府给出的政策已经较过去宽松,但是仍然不允许外国人购买土地,租期最长也只能30年;由于投资开发商要承担职工的医疗保健等费用,大大增加了成本;一些民族主义者对园区的开发不满,认为新加坡从中获益多,突破了资源、人力的限制,而巴淡却没能如他们预期发展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区。

    巴淡工业园只是新加坡投资南东盟成长三角众多工业园区中的一个。由于新加坡经济发展获得成功,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果,新加坡的示范性效应带动了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投资商纷纷抢滩巴淡和柔佛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巴淡为例,截至2004年9月,巴淡岛上共有17个园区,在巴淡岛投资的外商企业共有735家,分别来自34个国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4亿美元。柔佛州在成长三角合作前有16个工业园,合作后,又迅速增加了9个,并加强了相应的基础建设。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