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药价调整结束 盈利水平将触底回升
2007-5-11 10:5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2007年5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调整260种西药的最高零售价格。此次药品价格调整涉及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抗寄生虫病药、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麻醉用药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专科用药以及解毒药和诊断用药等十个系统的药物,共260个品种、1200多个剂型规格。其中70%的品种价格进行了下调,平均降价幅度19%,最大降幅62%,降价金额约50亿元;对其余的30%左右廉价药品,维持原价;对市场供应紧缺或断货的18种药品,适当提高了价格。
此次药品调价是政府定价药品的第24次调价,今后药品价格调整的频率将降低。此次调价范围是最近几次最大的一次,包括了以前没有调整过的品种。目前列入中央政府定价目录药品共1500种左右,地方定价800多种,约占全部药品的20%。从2006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分7批对列入中央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重新核定了价格。其中,900余种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价格,约占70%;70多种廉价药品调高了价格,约占5%;300余种药品维持原价,约占25%。
涉及产品面广,对上市公司影响有限
此次药品调价主要涉及的产品包括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抗寄生虫病、解热镇痛药和麻醉用药物等十类药品,另外还包括一些植物药和生物制品。这些药品的生产企业众多。如生产大输液的双鹤药业,生产麻醉药品的恒瑞医药,生产消化系统用药的丽珠集团等。但这些企业的产品降价幅度有限,部分产品享受优质优价,降价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另外,降价有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长远来看对上市公司是有利的。
医药行业政策趋紧,企业效益不佳
2007年医药行业将面对的政策环境: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药品注册基本停滞;GMP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生物制品领域重点监管;医疗体制改革将深入推进,一系列医疗政策将出台等。2007年行业的盈利情况将出现触底回升的走势,但面临的政策压力仍然较大,大多数企业的效益很难乐观。
本轮7次药品降价情况表
价格调整情况 降价次数 降价金额关于制定吡喹酮等260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751号)2007/05/09
第24次 50 关于制定追风透骨片等188种中成药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45号)2007/04/09
第23次 16 关于调整对乙酰氨基酚分散片等部分药品定价权限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07]667号)2007/04/06
第22次 50 关于调整心脑血管等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2007/01/26
第21次 70 关于制定华蟾素注射液等32种中成药肿瘤用药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2337号)2006/11/14
第20次 13 关于制定青霉素等99种抗微生物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1542号)2006/08/22
第19次 43 关于制定阿霉素等抗肿瘤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890号)2006/06/01
第18次
224 次药品降价情况表 1997年10月
15种抗生素和32种生物制品 1998年4月
解热镇痛类38种 1999年4月
头孢类等21种 1999年6月
西力欣等150种进口药品 1999年8月
降纤酶等2种生化药品 2000年1月
人血白蛋白等12种中央管理生物制品 2000年6月
头孢拉定等9种 2000年10月
氨苄青霉素等21种 2001年4月
69种抗感染药 2001年7月
49种中成药 2001年12月
383种抗肿瘤、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治疗精神障碍用药等 2002年12月
199种西药 2003年1月
267种中成药 2003年9月
107种中成药 2004年6月
24种抗感染药 2004年7月
18种药品单独定价方案 2005年10月
22种以抗感染药为主 2006年6月
67种抗肿瘤药 2006年8月
99种抗微生物药品 2006年11月
32种治疗肿瘤的中成药 2007年1月
354种心脑血管等10类 2007年2月
278种中成药内科用药 2007年4月
188种中成药专科用药 2007年5月
260种西药最高零售价格
◆ 医药行业首季复苏明显
广发证券 葛峥 张力
2006年,医药行业在政策性寒流的冲击下,增长速度显著放慢。全年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为17.152%,利润增长仅为9.62%,这两项指标均创下十年以来的新低。
不过,由于医药行业的需求刚性,需求的持续增长,政策的影响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从2006年四季度开始,行业已经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几个月的单月利润增长率都在10%以上;而进入2007年之后,这一增速得到加速。2007年1至2月,医药行业总共完成销售收入635.13亿元,同比增长15.94%;实现利润45.29亿元,同比增长26.37%。利润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2006年。
在医药各子行业中,2007年1至2月也整体呈现出复苏迹象。其中,表现最好的是中药饮片行业和化学制剂行业。尤其是化学制剂行业,它受2006年行业政策的影响最大,2007年初出现了强劲的反弹,利润同比增长了30.49% ,销售毛利率也快速增长。
2007年第一季度,国家发改委连续两次实施了药品降价,降价金额分别达到70亿和50亿,尤其是2月份对中成药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降价。不过,降价的政策性倾向明显,对于化学药中的原研药、品牌中成药、创新类中药,国家都给予了重点扶持,降价幅度较小,类似于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等产品还进行了提价。此外,医改的声音仍然贯穿整个第一季度;从长期来看,包括基础用药企业、医疗器械、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都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受益者。不过,医改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将是渐进式的,企业短期的直接受益并不明显。
◆ 依然面临政策不确定性
●药品降价和打击商业贿赂已经成为众多处方药销售企业经营的最大风险,处方药“带金销售”面对巨大政策风险,形势依然被动。
●药品分类管理利好OTC市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OTC药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市场潜力巨大。
●“三医改革”推动医药商业集中度提高,而且其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大型医药商业面对行业洗牌显然将会首先受益,医药商业将会形成“强者更强”的格局。
光大证券研究所 姚杰
医药行业的2006年,是在发改委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下度过的,医药政策使整个医药行业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2007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将继续加强对医药行业的改革,相应的政策也将会逐步出台,对医药行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王友红
2007年医改的加速,社区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发展,将改变目前药品消费过分集中于城市大医院的市场格局。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使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各环节上的运作方式都面临重大调整,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并对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利益分配产生重大影响。
2007年医药行业依然面临着政策不确定性的巨大风险,例推行药品分类管理、重拳整治“一药多名”,打击商业贿赂、降低药品价格等等。
处方药营销依然被动
药品降价和打击商业贿赂已经成为众多处方药销售企业经营的最大风险。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已采取大幅降低部分抗感染类药品的政策,对医药企业的影响已可见一斑。2005年10月10日起,又刮降价风暴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40%。医药企业虽强烈反对,但无济于事,损失只能自己硬扛着。
药品降价已经成为国内部分药企利润大幅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部分企业已经陷入亏损境地。行业数据显示:国内2006年化学制药和中成药利润增速下降明显,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的利润占全行业的53.90%,分别实现利润115.78亿元和98.3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仅为2.34%和3.44%。从企业层面的调研中也反映,2006年国家严格整治商业贿赂和药品降价对企业医院处方药销售影响很大。
另外,由于近年来“一药多名”的现象比较多见,造成市场价格混乱。1月12日,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国家药监部门将逐步扩大限制仿制药使用商品名药品的范围,今后仿制药将不能随意变换商品名。整治“一药多名”势必对部分处方药企业的销售产生重大影响。
药品分类管理利好OTC市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SFDA) 一直努力在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早在几年前,SFDA就明确“到2006年1月1日,基本实现分类管理”。2005年12月1日,SFDA公布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凭处方销售药品的名单:规定注射液、肿瘤治疗药等11类药品必须凭处方销售,麻醉药品、终止妊娠药品等8 类药品零售药店不得经营。这一政策的出台可认定为推进药品分类管理的阶段性目标。2005年12月31日止,处方药全部都将凭处方购买。药品分类管理将会推动OTC药品市场快速发展。
目前国家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工作基本上已经完成。药品分类管理的意义在于有助于解决医药分家和降低人们医疗费用的支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OTC药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市场潜力巨大。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CNMA)2006年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OTC市场销售额已经高达60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的20%左右。报告特别强调2005年国内药品市场结构显著变化,零售市场高速发展,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20%-30%。其中OTC药品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整体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居民对OTC药品的认知率从2003年的32%上升到2004年的45%。另据CNMA公布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非处方药的增长率达到了11%,为全球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并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非处方药市场。
医药商业受益于“三医改革”
目前对国内医药产业政策面影响最大的是“三医改革”———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改革。虽然国内“三医改革”进程受到各方质疑,但是,国家对于医疗保险、医疗体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基本上日渐明确。
从国家最近一系列政策变化分析,倾向于国内药品流通政策方向基本上是“规范市场,产业集中”。从发达国家医药分销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产业适度集中是提高药品流通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市场化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医药分销产业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医药分销没有适度集中,就没有规模效应。因此,国内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在符合“三医改革”的大背景下,其产业政策导向将和产业市场化发展方向一致。
国家药品流通体制“适度集中”的政策导向,将推动国内药品流通市场集中度快速提高,而且其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大型医药商业面对行业洗牌显然将会首先受益,医药商业将会形成“强者更强”的格局。
综上所述,医药行业依然面临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建议规避个别行业政策风险较大的子行业。国家很可能在今年推出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这对于医药行业会产生巨大影响。从细分子行业影响分析,国内药品降价对于处方药企业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可以积极关注受降价和打击商业贿赂影响较小的OTC 药品企业,例如三九医药、江中药业。其次,医疗体制改革将会有利于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发展。广东“挂网招标”的两票制、北京社区卫生中心药品的集中配送,将会推动行业集中快速提高。
◆ 重点公司点评:
双鹤药业(600062) 财务明显改善
双鹤药业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04,909万元,同比下降11.93 %;净利润实现16,489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6.45%;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比增长117.29%,公司现金状况良好;资产负债率为38.78%,较上年同期下降10.36个百分点。
新领导班子的方针得到有效实施,聚焦三大主业,大输液、心脑血管用药、内分泌用药三大核心业务收入占产品收入的比重,2006年达到76.63%,比上年同期提升了11.53个百分点。与2005年同比,公司主导产品总体保持稳步攀升,重点产品销售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利复星片及其注射液呈现大幅上升趋势,达到历史新高;输液系列、降压0号、糖适平、舒血宁等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盈源、一君、珂立苏等新品快速导入市场并迅速上量。
管理到位,财务状况明显改善,盈利能力提高,经营现金流强,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
(中信证券 姚杰)
上海医药(600849)新业务步入正轨
2007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2 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主营业务利润2.5 亿元,同比28.2%;实现净利润2442 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30.0%。净利润较快增长的原因: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各项费用的增长。
2007年各项新业务逐步进入正轨:医药商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来自于精麻类药品;OEM将取得突破,目前已经有5亿片的订单,2007年的加工量有望达到20 亿片,预计2007年整个OEM 的销售收入为6000万元,保守预计新增利润达到3000万元。
公司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营运成本。近期,公司将发行8 亿元的短期融资券,预计每年将降低财务费用3000万元,以及利用首次实施新会计准则能追溯调整2006年净资产而不会影响2007 年净利润的原则,买断300位员工的劳动合同,这将每年降低人工成本1500万元。
(东方证券研究所 徐军)
广州药业(600332)“王老吉”快速增长
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4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20.7%;实现净利润2.3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3.2%。2007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18.3%;实现利润总额1.6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净利润8140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0.2%。总体来看,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的增长都比较稳健。
公司的中药产品非常具有特色,其中也不乏具有增长潜力的品种。由于公司的中药工业的基数比较大,预计2007年中药整体的收入和盈利增长在15%。商业子公司广药医药与外资联合美华合资(合资后各持有50%股权),预计2007年中期将完成合资公司组建,将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将构成利好。2007年“王老吉”的快速增长仍然可期,预计2007年的销售达到6.2 亿元,同比增长82%。按12%的销售净利率计算,2007年将能为公司带来0.09元/股的盈利。到2010年广药利乐包有望达到15亿至20亿元的规模,将持续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