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苗俊杰
流通业,顾名思义,是指“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产业”。其涵盖大家所熟知的批发、物流和零售等诸多领域,在以“资源、财富充分涌流”为标志的现代经济体系下,流通业的发展举足轻重。
受“短缺经济”及“重生产、轻流通”等传统观念影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流通领域虽取得市场改革的发展契机,但整体竞争力仍处于弱势。而就在这一时期,世界500强中,流通企业占据了1/10以上的席位,沃尔玛等已跻身世界最强企业之列。
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结束,全球流通业加紧布局中国。在“内忧外患”这一背景下,中国流通业现状及未来去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遭遇外资“抢逼围”
2006年是外资流通企业在华发展异常活跃的一年,众多外资流通巨头不但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建立独资公司,而且通过收购合作公司股权,加快实现外资流通业的中国布局。
如荷兰物流巨头TNT全面收购国内最大的民营物流企业“华宇”、全球最大的包裹运送公司UPS获得我国23个区域内的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控制权、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家得宝并购家世界家居,美国联邦快递收购国内“大田快递”等。
商务部刚刚发布的“2006年中国连锁100强经营分析”显示:在2006年里,18家以经营国外品牌的零售企业店铺数量增幅只有20%,但销售规模增幅却达27%,高于国内连锁100强平均水平。
事实上早在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到目前已有300多家外商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沃尔玛、家乐福等一些大型跨国商业集团先后登陆。2004年12月11日,我国流通业对外商投资零售领域在地域、数量、股权比例上取消了限制。2005年又是我国分销领域入世过渡期基本结束后的第一年,商业领域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大型超市正在成为城市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主要场所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外资大型超市比重过高,甚至超过90%,这些地区外资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外资对内资企业的并购重组,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研究员告诉本刊记者。
零售业如此,物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瞭望》新闻周刊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了解到,与国际物流行业相比,中国本土物流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在与国际大型物流公司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现代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业务增值服务太少,导致物流活动处于低水平、粗放的阶段,很难适应目前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的流通方式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法国经济界一句名言曾广为流传,即“谁控制了法国的商业流通业,谁就控制了法国经济,谁也就拥有了法国”;事实上,在中国流通业必将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环节的背景下,中国同样面临这样一个命题,即谁来主导中国的流通业?
寻找自身优势
以物流业为例,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已经铺设起了庞大的物流网络,发展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本土物流企业。例如,FedEx已在220个城市开展业务;TNT在中国的服务网络己覆盖500多个城市,拥有25家分支机构。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组成联合课题组认为:外资物流企业一方面通过扩张自身物流网络的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本国制造和流通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开始有计划的先行搭建网络准备吸纳更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
全面开放背景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流通业,必须认真考虑内资与外资的竞争优劣势。
中国人民大学黄国雄教授将流通业内资和外资的竞争归结为三个不平等。一是比赛、竞争的规则不平等,世贸组织的条款并非没有纰漏,相反,这些规则由发达国家制定,不可能对所有国家都公平合理;二是裁判即地方政府不平等,不少地方政府以引资为荣,为改变城市形象,给外资提供超国民待遇;三是条件不对等。以零售业为例,国际零售集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有自己的规模,有成熟的管理理念,有雄厚的资本,相形之下,中国的零售业太过年轻,很难按照同等的条件进行竞争。
在冷静分析国内企业面临的强势竞争时,黄国雄也用充分的理由表达了对国内流通业发展前景的乐观。他认为,国内竞争国际化从整体看是有好处的,这种竞争有利于推动市场发展,净化市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对国内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意识到中国市场是中国人的市场,任何一个外资企业都不可能代替中国商业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为每个外资企业都支持一个或者两个业态模式,而市场的业态是多种多样的,中国地域广阔,零售业分散,不是哪一个业态能代替的。
体制和技术设施都很关键
统计中的第三产业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某种程度上可以表明我国的流通业现状。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5%;当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36.5%。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重要高得多,一般在60%左右。
这样的背景下,要正面应对外资的“抢逼围”,王德荣认为必须加速流通业现代化步伐。
流通业发展到如今,已经被打上了深刻的“现代化”印记:商业设施投资不断,各种商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储运中心相继建立,物流体系建设正在带动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
首先是确立流通业的重要地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心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告诉本刊记者,确立包括现代流通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为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选择。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都经历了一个流通现代化的阶段。如日本曾在上世纪60年代连续推出三个流通现代化的五年计划,韩国在70~80年代也效仿了这一做法,大大提升了流通产业化水平,对增强竞争力、实现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称得上功不可没。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流通业已经处在了产业化发展的起点上,具体表现在,其市场化、社会化、组织化,对外开放及现代化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比如,连锁经营自上世纪90年代初经导入后,迅速演变为现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流通主体也朝着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除传统的批发贸易商外,一批生产制造商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构建自身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体系,实行工贸一体化经营。
其次是加快流通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步伐。这方面明显的例子是电子商务的应用。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流通效率和竞争优势的取得主要是靠经营规模和管理技术,而电子商务在时间上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使得中小企业也可以与大企业竞争。
此外,还要从政策体制上为流通业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此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成联合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对物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以避免过度竞争;二是为内外资企业进入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三是加强跟踪统计与监管分析,以避免政府在制订相关政策时“盲人摸象”。
大的体制环境也在改善。2007年3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在涉及流通领域的铁路、民航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曲世友认为这将为流通领域发展带来新的转折与机遇。
从地方看,各级政府相继制定针对流通领域的专项规划,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在这种形势下,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和制度环境的完善将顺理成章。
如何评判流通业发展水平?张志刚认为有三项指标: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社会GDP的比重,它可以反映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和发展处于何种阶段;二是流通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可反映一个地区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三是现代流通业占整个流通业的比重,借以反映流通现代化的水平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
《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十一五”是流通业发展的良好时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曲世友教授表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必然会推动我国流通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