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稽查外贸黑洞 全球代工巨头伟创力补税2800万

2007-4-24 15:0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对长期存在的外贸“黑洞”问题,海关正在掀起一场清查的雷霆行动。

  从上海海关方面传出消息,海关总署正在向财政部申请一笔专项基金,用于扩充海关稽查监管的专项审计经费。

  “这笔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进出口贸易‘问题’企业的核查。”此间消息人士说。

  根据上海海关官员介绍,此前在出口贸易上,海关发现企业的违规线索,通常会聘请专业审计机构对“问题企业”进行核查。然而由于海关经费有限,聘请专业审计机构的费用往往是由“问题企业”承担,进而影响了海关对骗取出口退税、走私等违规违法案件的稽查。

  现在,海关稽核专项费用的落实,将可能改变海关在贸易企业稽查上的被动局面。记者获悉,首批专项稽查经费可能在今年6月-9月陆续到位。

  伟创力巨额补税事件

  4月11日,上海海关的内部网络上出现了一条“扎眼”新闻——伟创力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创力”)由于“擅自转让保税料件”,补税2811万。

  伟创力一直是全球最大的代加工企业之一,该公司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是新加坡伟创力国际有限公司出资3000万美元创设的独资企业。

  据上海海关有关方面人士介绍,补税事件发生在伟创力代加工摩托罗拉手机的批件中。由于为摩托罗拉代工手机,伟创力需定期从国外进口摩托罗拉手机的原装配件,以“来料加工”方式进口。

  根据海关方面的有关规定,这类用于出口产品的料件,进口时享受免关税和增值税待遇,但前提是加工的成品必须用于出口。代加工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产品进行内销。

  但是记者了解到,过去两年中,伟创力却将这些保税的料件用于其他品牌手机的加工,同时用采购国内的同样配件,组装成摩托罗拉手机继而出口,严重违反了海关的规定。

  “当时正值公司从外高桥保税区搬往嘉定工业园区的当口。”伟创力相关人士向记者解释说。

  根据这名人士表述,由于伟创力既有大量往国外供货的单子,又有向国内供货的单子,而在内部ERP供料系统的管理中,两者并不分开,“所以给国内供货的生产线也使用了国外的进口零件”。

  该人士称,2005年初,税务部门就曾因此事上门检查。为此,伟创力还调集了1亿元的保证金给相关部门用于查税。

  “本该用于出口的配件进行了内销,这样一来企业便‘非法’享受了关税和增值税。”IT代工业内的一名资深人士在说到伟创力事件时说,“而且,由于进口原装配件通常质量较好,所以代工企业通过转卖可以获得一笔不错的收入。”

  代工企业的两块牌子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关务进出口部经理王丽娟介绍,像伟创力这样擅自内销进口保税料件的问题,其实非常普遍,尤其存在于同时做内销、外销业务,或者同时有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的企业。

  王丽娟介绍说,对代工企业而言,“来料加工”的“料”所有权属于客户,因此完全没有归属处置的任何权利。而“进料加工”的“料”归属权则在自己,代工企业有权对“料”进行处置,但若要进行内销,也需要提前向海关申请,进行相关“料件”的补税工作。

  而伟创力人士则分辨说:代工行业的利润率一般较低,虽然营业额很大,但毛利只有0.5%到1%左右。如此低的利润率也使得员工待遇不高,人员流动非常大。这样的特质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很多内部管理人员通常会分不清“来料”和“进料”。“通常这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该人士说。
  记者获知,在查税事件后,伟创力曾花巨资引进海关的录料系统,将用途不同的原材料分别录入数据库管理。

  不过,记者经过调查获悉,跟伟创力不同,很多代工企业“刻意为之”。一般这类企业会在同一个地点成立两家不同的企业,一家用于出口代加工,另一家则为“附属公司”,产品销往国内。

  “这样的两家企业一般都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的运作。”该业内人士称,所以内部的管理上会“不自觉”地出现材料不分的情况,因此附属公司也就能 “免税”使用进口零部件。

  海关监管难题

  “这是一个很大的补税量。”上海海关的内部人士承认,伟创力案件反映的是代加工行业内较常见的避税问题。这类案件的大量存在直接导致了国家税收的损失,同时形成一个巨大的贸易“黑洞”,使得产品实际出口的价值小于账面应该出口货物的价值。

  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海海关征税入库1286.78亿元,连续第三年突破千亿元,占全国海关征税总数近21%。

  据上海海关一位负责缉私工作的官员介绍,伟创力事件从案发到被海关查处,数额的追缴历时两年之多。

  “就好像交警队对马路上红绿灯的管理一样。”上述海关官员打比方说。人们也看到了警方的管理,但看到更多的是不遵守交通规则市民的行为。与巨额的贸易量相比,海关稽查工作的人力物力总是显得捉襟见肘。

  事实上,海关内部也建立了一套风险控制系统。理论上,每天通过海关的进出口货物情况都会被录入一个数据库,海关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库发现企业违规的线索。不过,由于数据量庞大,且海关在对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案件线索发现方面经验不足,导致了海关并不能依靠所谓的“智能”发现违规线索。

  “一般还是通过举报、稽查等渠道发现线索。”上述海关人士称,上海的进出口企业数量以及进出口量决定了每天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海关只能利用数据帮助我们去核实以及甄别线索。

  监管难度还体现在对案件实际侦破和具体查处方面。海关上述人士称,通常海关在发现违规线索后,还需实际进入企业进行取证。涉及进出口贸易违规的企业,所取的证据除了一般的报关单证以外,也常会涉及企业公司日常经营的财务数据。对于漏税数额巨大的企业,还可能因为触犯刑事条例而牵扯司法程序。为了保证取证的公平性与合法性,海关通常会委托独立审计机构进入“问题企业”。

  然而,由于经费短缺,通常独立审计机构的费用由“问题企业”来支付。如此以来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公正性。“如果专项经费能够顺利落实,相信海关在稽查工作方面的被动性将大为改观。”上述海关人士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