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投资 53 100 26.6 100 24.5 100 23.4 100
东部 58.6 67.3 23.2 65.6 20.7 64.2 19.8 62.3
中部 47.3 15.8 37.5 16.2 29.4 17.4 34.9 19.0
西部 44.3 16.9 28.8 17.6 34.2 17.9 24.6 18.0
2003-2007年1-2月投资增速比较
1-2月,投资增长显示出既快速又平稳适度的特点。综合各种影响投资增长的短期与中长期因素分析,2007年投资增速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从目前投资增长趋势看,由于同时存在"趋热"与"趋冷"两种情况、两种可能,加大了今年投资调控的难度。未来投资宏观调控应兼顾短期稳定目标与长期可持续目标,兼顾中央调控的全局性与各地发展的特殊性。应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以及政府对社会资金的管理体制;优化投资结构调整,促进增加消费、减少顺差、改善民生、转变增长方式等多重目标的实现;消除民营投资发展的体制障碍,使民营资本有更多的资金出路;通过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改变地区间竞争在要素成本方面"低价比拼"的局面,促进企业走集约化、内涵式、节能型的投资发展之路。
一、2007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的基本情况分析
1.从投资增长看。1-2月,我国城镇投资累计完成6535亿元,同比增长23.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是2003年以来投资增幅最低的一年(见图1),但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显示了既快速又平稳适度的增长特点。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2月中央项目增长21.7%,比上年同期增速回升2.4个百分点;地方项目增长23.6%,增速回落3.9个百分点,说明目前的投资总量的回落主要是由地方投资回落拉动的。此外,今年年初投资增长的另一积极变化是改建投资增速高达57.2%,而新建投资的增速明显回落,仅有14.6%,说明企业开始更加注重走技术改造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图附后)
2.从投资行业结构看。一、二、三产投资分别增长了24.8%、21.0%、25.1%,一产与三产投资明显快于二产投资,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在具体的行业结构方面,1-2月投资结构既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转变,也同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与隐忧。从可喜变化看,一是农林牧渔业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1-2月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了24.8%。二是薄弱瓶颈部门的投资进一步得到加强,如交通运输业投资特别是铁路运输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1-2月铁路投资在上年高达244.8%的基础上又增长了97.2%。三是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的投资继续延续几年来的高增长势头,成为拉动当前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四是软件服务业投资增长了38.1%,表明现代服务业正逐步成为投资增长的新热点。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行业的投资增速值得关注,一是教育投资再次出现负增长,1-2月同比下降15.4%。二是房地产业投资在国家不断加强调控力度的情况下,仍增长了27%,与上年同期增速相比,上升了5.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能否实现平稳适度的增长,关系到整个投资的增长平稳与否,因此,1-2月份出现的这一房地产投资增势,是趋热苗头还是正常回升,仍属不确定因素,需进一步的关注。
3.从地区结构看。近年来中央实施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促进了全国投资重心逐步向中西部地区移动,从1-2月投资数据看,这一趋势仍在延续。1-2月,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了19.8%、34.9%、24.6%,投资比重分别为62.3%、19.0%、18.0%,中、西部地区比上年分别增加了1.6和0.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则下降了1.7个百分点。三大地区的投资比重继续呈现"东部地区比重下降、中部地区比重上升、西部地区比重基本不变"的特点。(表附后)
从省际区域来看,呈现出与上年1-2月的情况十分类似的特点: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及其周边的天津(28.8%)、河北(27.7%)、辽宁(33.3%)、山西(28.9%);位于中原经济圈及其周边的河南(36.6%)、湖北(30.4%)、安徽(70.6%)、陕西(38.1%);以及位于东南经济圈的福建(42.0%),继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从省际投资增长的上述特点可以看到,近几年来,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圈、闽东南经济圈正成为投资增长的热点区域,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逐步呈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原、闽东南经济圈多极参与拉动的特点。
4.从各类投资主体看。1-2月,国有投资增长18.9%,港、澳、台商投资与外商投资分别增长了23.2 %与16.7%。在各类投资主体中,民营投资仍然保持着最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非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的投资规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1%、45.9%,两者的投资比重加起来已超40%,特别是私营投资的比重从上年的13.6%进一步上升到16%,说明了内资民营企业在当前投资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5.从各类资金来源结构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明显回升,增长高达47.3%,而银行贷款与利用外资增速回落明显,仅分别增长2.7%、10.7%,而自筹资金增长相对平稳,增长了22.9%。特别是利用外资,FDI增速仅有6%,显示了外商投资出现下滑的趋势,值得有关部门密切关注。
6.从新开工项目情况看。2007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延续上年逐月下滑的趋势。1-2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072.11亿元,同比下降35.8%,是历年来增速最低的一年。这种新开工项目的快速回落,是1990年代以来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特别是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回落幅度均较大(分别下降68.9%、47.0%、40.2%、66.5%),有可能对这些地区乃至全国未来的投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当前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1.在总量增长方面,同时存在"趋热"与"趋冷"两种情况、两种可能,增加了投资宏观调控的难度
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依然存在着一系列可能引起投资反弹的因素。首先,2006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达到30多万亿,相当于当年工作量的三倍,在建项目对后续投资的刚性需求,会对投资增长形成一定的惯性作用。其次,地方政府作为投资扩张的重要热源,在目前的政府政绩考核体制、财税征收与分配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其追求政绩与财政收入增长的利益诉求,往往仍需依靠上更多的新项目方能得以有效实现,因此,2006年各地违规上新项目的问题仍可能在今年延续,将中央调控措施的效果打上折扣。再则,目前贸易高顺差使流动性过剩得到进一步强化,资金来源相对宽松,特别是信贷资金充裕;而银行上市改革后追求业绩的压力更大、放贷的意愿更强;各类资金急于找出路,可能会加大资金涌入投资领域引起投资反弹的风险。最后,从市场投资主体看,近几年企业效益好转,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使企业的赢利预期普遍较高,自主投资能力也得到增强,高赢利预期与低外部性成本付费,仍可能成为一部分企业继续投资"三高"项目、落后产能项目而造成盲目、低效投资的诱因。
但同时从1-2月的投资数据看,新建项目增长不足,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出现负增长,山东、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无论投资总量、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还是新开工项目个数与上年同期相比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利用外资的增长势头也有明显趋缓之势,这些投资"趋冷"的迹象,预示着今年的投资形势还面临着如何防下滑的任务,从而增加了宏观调控针对投资的"冷热"形势作出正确判断而实施"松紧适度"的调控措施的难度。
2.在投资资金来源方面,依然存在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比重过小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来源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直接融资比重过小,间接融资比重过大,建设项目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乃至土地融资。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情况下,银行贷款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土地融资空间又越来越小,于是,2006年以来,我国拓宽了股票市场的融资渠道,使得融资结构有所改善。但是问题在于,股票融资并不等于全部直接融资。从国际上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债市融资大于股市融资,股市融资又大于银行贷款。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极其不发达,尤其是市政债券与企业债券发行渠道尚未真正打开,使得直接融资比重仍然非常之低。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应多在债券发行上做文章,进一步优化投资项目的融资结构。
3.政府主导经济建设的发展模式造成了投资结构的不合理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经济建设、在整合资源方面具有强势支配地位的发展模式,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各地方之间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激烈竞争,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特有优势不断加强,保证了投资与出口的持续高增长并有效拉动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更多是由政府这只手决定的,地方政府手中可以拿来竞争的更多的是劳动力、土地、资源、环保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压低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压低土地与资源环境成本为代价的。这一发展模式反映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就形成了投资结构方面的种种失衡:如一直以来的重经济建设投资,轻公共服务投资;重制造业投资,轻服务业投资;重基础设施投资,轻人力资源投资;重新建扩建投资,轻技术改造投资;重"外需导向型"投资,轻"内需导向型"投资,等等。从投资领域内部看,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投资总量易于过热的问题、投资效率低的问题,都与这一系列的投资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而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投资、消费比例不合理,内需、外需比例不合理,也可从此投资结构不合理中找到原因。
4.在效益方面,存在着宏观投资效益与微观投资效益之间的背离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投资效益方面存在这一个明显与众不同的现象,就是投资的宏观效益不断下降,但从微观投资主体看,投资的赢利性却普遍向好。从投资宏观效益看,近年来单位GDP所需投资额增量(即ICOR)有不断攀升之势,目前已达5-7之间,即5-7元的投资增量才能产生1元的GDP产出。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投资增长从整体上看仍是粗放的,资源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率不高。但从微观投资主体看,近几年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投资项目的盈利预期普遍较高。说明了即使是粗放型投资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约束条件下仍然很有市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仍较低,在地方政府对企业投资外部性成本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这实际上造成了很多本不该盈利的项目,也可由于"劳动力、资金、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低付费、低成本而变得盈利了。
5.总量问题、结构与效益问题背后是体制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投资领域的总量、结构与效益问题背后其实还是体制问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与热衷经济建设的"越位",恰恰是造成投资不合理增长"热源"的最主要成因。因此,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管好政府投资的流向、管好市场投资的外部性问题,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投资,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健康增长、高效增长与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