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流通

2007-4-11 20:47: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各位来宾,同志们:大家好!
    首先,我热烈祝贺《中国流通经济》创刊20周年,并衷心祝愿《中国流通经济》越办越好。《中国流通经济》经历的这20年,也是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的20年。这个刊物是物资学院主办的,在流通行业是有影响的。物资学院近30年来为流通领域培养了很多人才,出了不少有建树的专家,为流通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流通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借此机会,我就流通问题谈点想法。可能是老生常谈。

一、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已经建立起来,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我们从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的确立,走了近30年。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政府配置资源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过去“卖方市场”到了今天出现“买方市场”,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轨。
    经济体制的转轨是不容易的,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更不容易。东欧国家用的是“休克疗法”,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的,我们成功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这个过程:从开始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再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转型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也是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提高的过程,最关键的是“姓资姓社”的认识问题。关于这一点,小平同志在1992年讲了一段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段话解决了争论问题,使我们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路。
    我们搞了近30年市场经济摸索的经验说明,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流通的关系,要充分认识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过去那种“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轻服务业”,认为流通从属于生产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必然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阻碍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资源配置已经市场化了,市场定价已经占了95%以上。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据统计,到去年底我国600种商品中,供大于求的占71.3 %,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8.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过去国家定计划,现在市场为导向。特别是在买方市场出现的情况下,“卖”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能卖什么,能卖多少,能卖多高的价钱,已经不是卖方说了算,而是由买方来决定,由市场来决定。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买方市场出现的情况下,是消费决定生产,流通的先导作用就必然显露出来。一个产品在生产环节所占时间一般只有5-10%,其他主要在流通环节。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环节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很小了,成本高主要是在流通环节,这也就是所谓的交易成本太大,物流成本太高。如何降低流通成本就成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我们讲的“第三利润源泉”。所以,这就是我们要发展流通,特别是要发展现代流通的重要性。


二、要重视发展现代流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流通有很大的发展。这20多年我国GDP的年均增幅为9.6%,近四年,GDP增长10%,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3.3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增长17.4 %,明显快于GDP的增长。但我国流通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发达国家流通资金周转10-15次/年,而中国只有2.5次/年。世界服务业占GDP的50%,发达国家占70%,而中国2006年仅为39.5%。很明显,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目前越来越严重的高能耗的压力、环保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也就谈不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要的是加快服务业的发展,特别要加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在条块分割的转轨时期,商品流通改革主要采取行业突破的办法,比较注意解决一些应急的问题。哪个方面问题多,矛盾比较突出,就先进行改革。如石油化工产品流通改革,粮食流通改革,农村生产资料流通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等。对整体改革的思路考虑的不够。商务部成立之后,商品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有利于流通发展。但仍然还要改变“重生产轻流通,重外贸轻内贸,重零售轻批发,重生活消费轻生产资料消费,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必须重视农村流通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以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国务院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根据国务院精神,我认为,商品流通改革应以推动流通现代化为核心,建立统一开放,服务高效,竞争有序的流通体系。发展内外贸一体化的大贸易,建设城乡统一的大市场,搞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大流通。运用现代的流通方式,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培育流通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积极发展民营流通企业,营造现代流通的大格局。
目前对生活消费品,零售商品抓的比较好,发展也快。对生产资料这方面不如生活资料,我认为应该加强。
    2006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7.7万亿元,增长17%,消费品零售总额7.6万亿元,增长13.7%。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是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倍多,需要认真去抓,认真研究。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住房和汽车成了人们消费的热点。随之而来的促进了钢铁、汽车、水泥、能源等产业的发展。2006年,我国钢产量达到4.2亿吨,汽车738.5万辆(轿车395万辆),水泥12亿吨,石油1.8亿吨,煤炭23亿吨。因此生产资料流通是需要重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生产资料流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发展,否则会拖我国工业化的后腿,影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家都知道,我国零售商业改革在前,生产资料流通改革在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物资企业才真正“下海”。但经过10多年的改革,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结构变了,过去是国有流通企业一统天下,现在企业结构已经多元化了。不仅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也开始进来了,而且扩张步伐在加快。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国有企业销售占15%,民营企业占34.5%,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39.2%,集体及其他企业3.8%,外资企业占(含港澳台企业1.2%)7.5%;从流通渠道看,通过流通环节销售的占60.1 %,生产企业自营占39.9 %。从企业来看,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是中国五矿集团。中钢集团,中铁物资集团销售额已经超过700亿元,浙江物产集团和天津物产集团已接近600亿元,上海百联生产资料事业部接近500亿元、广东物资集团超过300亿元,安徽徽商集团和中国兵器物资总公司也超过了150亿元。不少民营企业销售达上百亿元。这些年发展了代理制、采用了电子商务、加工配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方式。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批发市场。据统计,目前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大约有7000个左右,其中销售额亿元以上的有920多家,销售额1万亿左右。它们是计划经济向市场过渡期产生的一种形式,起了资源配置的作用,要给予充分肯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明显了,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了,所以要整顿、改造、提升,而不是否定、取消。事实证明,有好多批发市场已升级了,是当地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企业和批发市场形成了新的经营方式,把贸易、加工和物流配送结合起来,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服务好。这是一种创新。

三、发展物流业促进流通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引入物流概念,已近30年了。前20年主要是专家们在研究,在经济发达地方中外合资企业开始运作,真正发展是才十多年的事。我国物流业的加快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现在大家都形成了一个认识:现代流通是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但从现代流通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同时期的现代流通发展,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人们所关注的是如何能把商品交换出去,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这一时期,商流是整个流通的核心。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如何把商品从生产方以低成本、高效率地送达到最终消费者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时现代物流就应运而生,成为现代流通发展的核心。当企业实现了一体化物流管理以后,关注的目标开始从销售环节、生产环节,转移到采购环节,人们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构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建立一种共赢机制。而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关系的关键是信息共享,其核心是信息流。
    近10年来,我国物流的发展形势很好,亦很快。“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19.4%下降到2005年的18.5%,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6.8%,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之一。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第一年,也是物流发展的重要一年,物流的总费用与GDP的比率18.3%,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5%,占服务业的17.1%,提高0.3个百分点,物流开始迈入了理性、务实、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品种的物流发展较快,物流基础设施和行业基础建设有了新进展,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国有及国有控股物流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三足鼎立”,形成了互相竞争,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局面,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明确提出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标志现代物流企业地位得以确立,使物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近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升物流现代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既需要有新的动力来推动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也需要创造条件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目前,发展现代物流,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编制物流“十一五”发展规划。
2.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九部委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
3.加快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用物流信息化推动物流现代化。
4.努力营造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环境。
5.统筹城乡物流发展,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6.引导现代物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7.整合物流资源,做强做大物流企业。
8.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体系。

(这是作者2007年4月7日在中国流通现代化论坛的演讲)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