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转型释放信息化商机

2007-4-11 20:4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月29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正式成立的消息见诸各大媒体报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简称中邮)的成立,不仅是中国邮政业政企分开的标志性事件,还会带来新的市场变化,释放出新的机遇。
中国邮政集团辖有原邮政系统内一百多万职工,邮政网络遍及城乡。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揭牌仪式上,国家期望中国邮政集团向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现代邮政业转变。

转型是机遇也是挑战

赛迪集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樊会文认为,中国邮政集团的成立,一是它的转型满足了物流与信息服务的需要,它有庞大的网络基础和业务基础。

二是效率的提高和改善。企业成本的15%是物流成本。有的时候企业急需原料,却受制于物流条件制约不能满足需求。从宏观经济角度讲,中邮的转型,会让物流的成本降低几个百分点。中国邮政的转变既解决自身发展,又给电信运营业、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带来新机遇,会衍生出一个从系统到元器件的新产业链。

信息化服务有倍增效应。一是用户投入少,应用后会有倍增效应。二是IT产业链本身有倍增效应。如一年10亿元的终端产出,带动配套软件、元器件的投资会倍增。这条新衍生的产业链又会有投资的倍增效应,带动更多投资。

而中国物资学院教授牛东来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原来已有几家IT公司为邮政集团提供服务,中邮的成立对这些企业发展会有所推动和促进,但仅是局限在行业内。从整个物流范围来看,中邮的成立对中国邮政企业自身的市场化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从整个物流行业来看,邮政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对行业的影响作用有限。

中邮辖有一百多万员工的中国邮政服务网络遍及城乡,业务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邮政的业务转型将带来市场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将在终端客户身上得到体验。

转变释放信息化商机

中国邮政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刘安东说,中国邮政集团要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满足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需求。

今后,中邮将具有越来越浓厚的信息化服务特征。樊会文认为,邮政转向新型服务业将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有改善物流、人力和企业服务功能的作用。中国邮政转向物流、信息流、技术和资金流融合的信息服务业,与传统的产品制造、设备制造和电信服务的内容不同。信息化服务不光是设备和电信服务,还要解决客户的很多问题,与客户的业务需求相结合,提供内容服务、设计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与信息化设计方案等,与客户业务密切结合。

同时,将带动第三方物流业务模式进行战略性转变。第三方物流与邮政相比,有自己的劣势。第三方物流多是地域性和行业性的。而中邮是全国性跨行业的。中邮对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很关键。它庞大的网络可以把零散的业务集中起来,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国邮政网络发达,小的邮政所遍布城乡,神经末梢发达,可以满足用户对物流信息化需要,可以部分代替快递公司。

邮政储蓄提供金融支持

中国邮政要进行哪些调整?樊会文认为,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要加强信息服务意识。邮政擅长的是货运不是信息服务。邮政要从自身变成一个高度开放的体系,甚至是到客户那里去上班;要建立小的业务信息集成平台,把信息服务与客户业务结合;信息化服务企业上,要多方合作,与软件企业、硬件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同时,中邮要与金融机构、商场等机构合作,加之中邮自身所具有的邮政储蓄业务又为其提供金融支持手段,可以在发展中互相借力。

牛东来认为,目前国内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大公司少,地方物流、企业物流本身的社会化程度较差。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未达到集约化、社会化的程度,IT企业能够支持和推动物流业的发展。但物流信息化的水平也取决于物流企业自身水平的提高。

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成立。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全面覆盖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邮政储蓄计算机系统运行安全稳定,跨行交易成功率位居全国前列,交易差错率保持全国最低水平。阿里巴巴这个曾经无闻的网络公司恰是因为成功解决了网上交易双方的支付问题,通过开发支付平台,和传统银行的平台对接,成功解决支付问题而成为互联网行业赢利的一匹黑马。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阿里巴巴,一年的营业额是160亿元,同样是可以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的中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等于为它提供了最便利稳定的支付结算系统。可以说,中国邮政物流+储蓄支付所形成的交易平台将会释放出新的财富能量。而这是单纯的物流公司或是单纯的网络公司都不可比拟的。中国邮政的规模优势,使其在物流领域有更强劲的优势,而和阿里巴巴等网络公司的物流合作,将给中邮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