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迄今为止,物流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和存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物流一般包括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管理六个方面的内容。日本1997年公布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认为,物流是各种活动的综合体,包含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物流活动至少包括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物流加工和信息传递七项功能。
总体而言,全球尚未把物流产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当中,即使美国也主要是利用物流总费用来估计物流产业的市场规模和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至于物流业的增加值,由于很多物流活动内部化于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难以单独剥离,所以没有独立的统计。美国的国民经济账户中,仅仅对第三方物流做了独立统计。
在中国,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在2001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认为: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的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与此定义相类似,中国物流采购与联合会的观点是,物流是包含物质资料的废弃与还原,连接供给主体与需要主体,克服空间与时间距离,并且创造一部分形质效果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
在我国的产业分类中,尚未有独立的物流业分类。通常而言,可以认为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是与物流产业直接相关的。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国际比较的考量,在本文中将物流业大致区分为物流基础设施业(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仓储)和运输服务业(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运、航空货运、快递和城市配送等)两个大类。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国外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物流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就预言,物流领域是经济增长的“黑暗大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
以美国为例,由于服务费高涨,产品的制造成本已不足总成本的10%,而与储存、搬运、运输、销售、包装等活动耗费的时间相比,产品的加工时间只有这些活动耗时的二十分之一。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消耗在物流相关活动中,使得物流业成为发达国家相当重视的产业部门。
物流产业效率不断提升
以全社会的物流总成本(包括库存费用、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占GDP的比例来评价整个经济体的物流效率是国际通行标准。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都在10%左右。
据统计,美国2003年的物流总成本约为9360亿美元,比1999年下降了140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5%,比1996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总体物流成本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美国各个行业的物流效率仍在不断的提升。日本1997年的物流总成本约为483600亿日元,比1991年下降了7000亿日元,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9.6%,比1991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总体物流成本也呈现下降趋势。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运输费用在GDP中的比例大体保持不变,库存费用的降低是导致美国和日本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降低库存成本、加快周转速度是美国和日本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流通效率和竞争力的共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物流业高成本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物流需求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社会物流总额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已经达到48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23%。扣除价格因素,需要运输、装卸等物流服务的实物量年均增长15%左右。这一速度明显快于“十五”时期GDP增长9.5%的水平,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
根据国家发改委测算,1991年单位GDP对物流需求的系数为1∶1.4,到2005年已经上升到1∶2.64,表明目前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2.64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比1991年提高了1倍多。从发展的趋势看,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是不断加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物流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也反映出通过流通现代化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必然规律。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8.6%,相比1991年下降了5.4个百分点。但是,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仍然明显偏高。例如,我国2005年的物流费用占比分别比美、日、英、新高出8.1、7.2、8.5和4.7个百分点。
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中,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占比分别为55%、31%和14%。三项费用中,保管费用(存货持有成本)增长最快,增幅达18.4%,货运成本和管理成本分别增长了10.1%和12.3%。
1997年以来,我国物流费用内部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运输费用占比逐步提高,从1997年的49%逐步提高至2005年的55%;保管费用逐步减少,从1997年的35%下降到2005年的31%;管理费用逐步下降,从1997年的16%下降为14%,体现了类似于发达国家的趋势。
中国物流产业进入成本管理时代
日本的物流理念是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为解决流通领域出现的问题从美国引进的,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经济的发展,不断对其加以研究,提升其理念,到目前其物流业发展水平已反超美国,走到世界的前列。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与日本经济发展相对应,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物流硬件升级时代(1955~1965年),也称切实保证运输与保管的时代;第二阶段是物流成本管理时代(1965~1974年),好似日本经济起飞产业升级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物流系统管理时代(1975~1984年);第四阶段是综合物流时代(1985年至今),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成为日本企业该时期的经营特征,先进的物流管理是实现全球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根本保证,供应链管理成为一项复杂且极为重要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实施全球化战略时,将物流业务交给独立的第三方,从而使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日本物流服务市场的主流。
根据日本物流产业的四个发展阶段,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我们认为中国物流产业目前正处在“物流硬件升级时代”末期和“物流成本管理时代”初期之间的发展阶段,依据如下:中国正在经历类似日本60年代的经济起飞阶段;物流硬件设施瓶颈虽已有缓解,但仍然较为明显的存在;销售竞争加剧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压缩企业利润;目前的物流费用结构表明我国仍处于物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第三利润源”效用凸显我国物流业将沿着一定的趋势发展,首先,货运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从日本经验看,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运输周转量和运输量始终与快速增长的GDP保持较高的相关性。其中,经济起飞阶段的1955~1974年,日本GDP的复合增长率为9.63%,而同期运输周转量和运输量的复合增长率为8.34%和10.39%。
中国的经济起飞阶段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货运总量和周转量增速也从这一年开始加速上行。1999~2006年前三季度,这两个变量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99%和10.09%。根据日本经验,业内认为尚处在经济起飞第一阶段中期的中国经济仍将在未来5~10年内保持较快增长。相应的,起飞第一阶段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特征也将保证我国货运量和周转量未来5~10年的持续较快增长。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向物流基础设施行业倾斜。
现代物流业的基本发展前提是拥有完善且高效率的物流基础设施。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1996~2005年间,我国实际完成的货运量年均只增长8.5%左右,与同期需求增幅之间至少存在5个百分点的差距。“十五”期间,物流硬件瓶颈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约束。“十一五”期间,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将加快,以满足仍将持续快速增长的社会物资流动需求。
第三,竞争与成本的双重压力将促使企业转向重视“第三利润源”。
日本经验表明,竞争与成本的双重压力是促使一国转向“物流成本管理时代”的外部契机。在该阶段,企业开始真正重视并加强物流管理以减少物流费用,其中加快资金周转、压缩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等是常用手段,这些方法对压缩企业的库存费用将产生良好效果。
供给波动决定物流行业景气度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业内人士认为至少在未来的5~10年,中国仍将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物流产业将开始“黄金十年”的发展时期。期间的经济增速尽管相对于“十五”时期可能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在整个经济起飞阶段,货运需求总体上将保持较快增长水平,保证物资大进大出的顺畅仍将是该阶段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物流基础设施业和运输服务业仍将面临良好的需求环境。
但是,与“十五”期间各子行业总体上都呈现供不应求不同,经过一轮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后,各子行业在“十一五”期间的供给能力出现较大分化,这些供给的波动将决定不同细分行业的景气程度。同时,汇率升值的大背景和油价波动趋势变化,也将对某些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详见相关链接)。
与此同时,销售竞争和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迫使企业谋求新的利润源泉,物流费用的巨大节约空间进入越来越多企业的视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费用的结构很不合理,管理费用占比过大昭示着物流外包有很大发展潜力。另外,巨大的仓储利息支出表明,我国企业的库存管理相当落后,独立的仓储服务综合供应商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
相关报道: 中国物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物流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定快速发展的一年,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其中,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7.1%;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7%;社会物流总费用约增长13.2%,GDP的占比稳定在18.5%左右。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日前表示,2006年中国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正在成为国外资本投资的热点,我国现代物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国内物流企业加速做强做大,物流设施设备与管理技术、体制和政策环境等进一步改善。企业物流转移外包速度加快,销售物流外包以5%~10%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速度增长。
另外,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2006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56亿吨,同比增长15.4%;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两项指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陆江指出,从全国物流行业的角度来讲,2007年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全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从解决物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推进现代物流产业政策的落实;关注生产资料物流的发展,促进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转型;做强做大物流企业,培育自主物流服务品牌;统筹城乡物流发展,加快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现代物流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继续深化物流行业基础工作,加强行业自律;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研究走中国物流之路等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生产资料流通规模接近18万亿元,两倍于生活消费品流通规模,企业物流仍然是我国物流运作的主要方式。陆江强调,应该抓住钢铁、煤炭、石化、汽车、建材等大宗生产资料行业物流运作模式转型的趋势,认真研究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型,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延伸等问题。
上一篇:阜阳物流业再添新翼
下一篇:打造领军流通业的新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