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人士提醒船舶加工出口存在四大瓶颈

2007-3-26 14:0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厦门海关有关人士近日指出,虽然闽南地区的造船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制约造船业发展的四大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

近年来,福建省特别是闽南地区造船业持续发展,船舶加工出口稳步增长。据厦门海关统计,今年1~2月份,延续2006年的增长势头,厦门关区出口船舶5487艘,价值4900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6倍和12.9%。

  据了解,随着闽南地区造船业的逐步发展,厦门关区船舶出口市场日益扩大,去年已发展到36个国家和地区,欧盟、北美、日韩、东盟均成为厦门关区船舶出口的大市场,中东、南非和俄罗斯市场也日趋活跃。出口市场的扩大,致使厦门关区出口船舶逐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船型也日益丰富。据厦门海关介绍,2006年,出口新增了5类船型,分别是滚装船、机动捕鱼船、非机动捕鱼船、拖轮和其他未列名非机动船,其中价值较高的载重量在2万吨及以下的机动滚装船出口价值就达到1.2亿美元;2007年1~2月,出口载重量在2万吨及以下的机动滚装船4642万美元。除高价值的滚装船外,厦门关区出口船舶在数量上仍以小型船舶为主,出口量最大的是游艇、快艇和充气船。2006年出口该类船舶21769艘,2007年1~2月出口5481艘,均超过关区出口总量的99%。

  厦门海关有关人士指出,当前制约闽南地区造船业发展的四大瓶颈问题日益凸显:

  第一是船用配套部件进口依赖性强。厦门关区大部分造船企业是以加工贸易合同形式进行船舶加工制造的,料件进口比例超过50%,高档次船舶的主要配套产品如主机、辅机、钢材、化工塑料、仪器仪表、导航通讯设备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第二是产品研发能力薄弱,品牌自有率低。虽然我国已成为造船大国,但在产品设计、开发方面还与日、韩等传统造船强国有较大差距。目前厦门关区出口船舶的品牌自有率很低,大多数造船企业都是接单贴牌生产。据某企业介绍,该企业生产的价值20万美元的游艇,贴上美国某知名商标后,售价飚升至120万美元。看到知识产权的巨大价值,有许多企业准备打出自己的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但专业人才紧缺制约着厦门关区船舶自由品牌的发展。

  第三是运载船舶的班轮较少,不利船舶出口。出口船舶一般是用散货船运载,厦门关区散货船的班轮较少,加之船舶占的空间较大,部分船公司不愿搭载出口船舶。因此,不少企业转到上海、深圳等大口岸出口,还有的为赶时间先用集装箱运到台湾再转运出去,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时间和货币成本,不利于厦门关区造船业进一步壮大。

  最后,材料涨价等因素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近年来,钢材等造船材料不断涨价,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一些小企业难以应对材料的持续上涨。另外,由于船舶这一商品的特殊性,船舶合同金额大、生产周期长,资金流动性差,材料涨价对企业带来的风险不断增加。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