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出招:626家企业出口异常 贸易实绩被归零

2007-3-20 15:3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3月14日,商务部公布“2007年度输欧、输美纺织品第二次协议招标公告”。由于此前深圳纺织品出口虚增上百亿元一事曝光,商务部因此对输美输欧纺织品配额分配方案再作调整,以杜绝企业骗取配额的违规行为。

    去年10月,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下称“中纺商会”)接到企业举报,部分敏感产品出口激增异常;今年1月,该商会在分析2006年全部数据后发现情况属实。2月7日,由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组成的中央调查组赴深圳调查。

    在查处深圳问题企业后,商务部纺织品招标委员会旋即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查。

    经核实,去年对欧美出口统计业绩异常的国内企业共有626家,广东深圳、四川成都、上海浦东、浙江嘉兴和杭州为“重灾区”,占总数的76.3%。这些违规纺企均希望通过做高账面上的出口单价,套取2007年第二次分配的纺织服装配额。

    商务部决定将上述626家企业出口实绩全部归零,并着手对输美输欧纺织品配额分配方案中各企业出口业绩的计算方法作出调整。

    骗取配额

    “输欧第六类纺织品(裤子)配额,去年上半年每打3至4毛钱,现在涨到将近5块钱,溢价10倍多!”面对本报记者,嘉兴大江南丝绸有限公司马锡毫连连摇头。

    从去年底至今,输欧、输美纺织品配额的市价高企,个别品类甚至上涨10倍多。

    价格飞涨,源于资源的稀缺。据绍兴市外经贸局数据,部分纺织品配额使用量激增,截至今年1月24日,输欧连衣裙配额使用率已达17.73%,按此速度,5月底6月初该类别配额就可能全部用完。其他迅猛增长的配额类别还有输美棉制针织衬衫、输美棉制裤子、输美泳衣等。

    获取配额的路径也在发生改变。中纺商会服装部主任胡敏解释说,商务部去年9月改革了纺织品出口管理办法,将纺织品出口配额招标形式由公开竞标改为协议招标,而配额分配则与出口业绩挂钩。于是,一些没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获得配额变得艰难起来,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做”业绩、虚报出口。

    四部委所组成的中央调查组赴深圳调查后初步认定,深圳的出口异常正是与现行纺织品配额分配体制有关,属于“在利益的驱动下骗取配额”。

    调查组对于深圳纺织品出口的调查按照“贸易链”的方式进行,涉及出口企业资格、申领出口许可证、报关出口、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等各个环节。结果显示:17家受调查的服装出口企业中,普遍存在外汇没有结汇,退税未退以及虚高单价等诸多问题,只有1家属于正常出口。

    调查显示,深圳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单价全部大幅提升。以化纤制针织女式毛衫为例,全国出口均价约为3.70美元,而深圳则高达4.98美元;而在去年,此类商品深圳的出口单价仅为1.72美元,在一年之内,深圳的出口单价竟然翻了两番,其产品附加值何以提升如此之快?

    更大范围的调查随后展开,结果有超过626家企业的出口业绩异常,其中对欧盟出口企业267家,对美国出口企业505家;在各大异常地区中,又以深圳为甚,“异常企业”多达391家。海关总署统计的2006纺织品服装出口百强市中,深圳占据首位,出口总额为16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78.65%。

    商务部出招

    在商务部公布《2007年度输欧、输美纺织品第二次协议招标公告》中,强调了对于参与投标企业出口“实绩”的考察。

    商务部规定,将依据下述三条措施对企业的出口实绩进行严格审核:

    第一,没有许可证申领记录或中文许可证单价和英文许可证单价不一致的,该项出口将不被计入出口业绩;

    第二,中、英文许可证的单价一致,中国海关报关反馈数大于欧美海关清关反馈数,该项出口的业绩按截至2007年2月25日的欧美海关清关反馈数计算;

    第三,中、英文许可证的单价一致,中国海关报关反馈数小于或等于欧美海关清关反馈数,该项出口的业绩按中国海关报关反馈数计算。

    第一纺织网分析师汪前进说,如果这三项措施严格执行,出口实绩中的水分能够被挤掉,这三条措施监控下的出口数字是真实可信的。而且这一措施操作上也较为容易。

    新的招标方案同时对参与投标企业的资质和出口业绩复核等作出了规定,结果全国共有5241家企业具有投标资格,其中有3862家企业具有对欧盟出口业绩,有3234家企业具有对美国出口业绩。

    第一纺织网总裁樊敏表示,本次协议招标方案比之前的配额分配制度更合理。而本次协议招标价格与第一次的协议招标价格相比没有发生变化,绝大多数企业都应该能接受。

    但是嘉兴大江南公司马锡毫认为,新方案对骗取配额企业的处罚力度不足,如果配额价格居高不下,一些类别产品年底前或将无法出货。2008年元旦起欧盟取消配额限制,则可能出现出口“井喷”而诱发新的贸易摩擦。

    高摩擦预警

    配额虚热现象,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中纺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表示,他担心如此快速增长可能引起更多贸易摩擦,对全行业出口秩序和金融秩序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中欧、中美纺织品配额协议将于今年底结束,有关部门现已高度预警。

    据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14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4.86%。这种增长速度还可能继续放大。

    与此对应,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措施也在频频升级。

    去年以来,美国纺织业将矛头指向所谓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做法”上,指责中国纺织品出口享有大量国家补贴,并游说美国国会立法允许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补贴调查。据悉,欧盟也有可能利用这种手段对我国纺织品实施限制。

    今年1月,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长纤面料发起“反吸收调查”,中方涉案企业达1300多家——反吸收调查是指对出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后,该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转售价或随后的销售价格没有变化或者变化不足,进口国为保证或补救反倾销措施的作用而开始的调查。

    曹新宇向本报表示,这是我国纺织品第一次遭遇反吸收调查。反吸收调查程序简捷,调查时间一般只有6到9个月,其后果是在目前的反倾销税基础上再加征新的高额惩罚性反吸收关税。因此,企业一定要积极应诉。

    与此同时,欧美对中国纺织品非法转口贸易也非常关注。近期,美国与印尼签署《防止通过印尼向美国非法转口纺织品服装谅解备忘录》,非法转口一旦确定,可能导致整个行业受罚。

    今年6月1日起,欧盟将全面实施《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REACH),出口欧盟的化工产品和下游用户的产品,如纺织品等都要符合此规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毕国典预计,届时70%出口欧盟的纺织品将因染料和纺织化学品而受到影响。

    对于上述种种新情况,商务部外贸司纺织品处副处长马宏伟显得忧心忡忡。3月14日他在绍兴表示,为了遏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已经酝酿或正在采取新的贸易措施。对此,我国企业应提高企业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维护中国纺织行业的产业安全。“目前商务部正在积极准备应对措施,并将联合行业协会展开专题调研和企业培训。”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咨询时,商务部世贸司技术法规处的相关人员如此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