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物流管窥

2007-3-12 18:2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随着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物流市场的开放进一步推动了化工物流内、外资市场参与者的激烈争夺
   
    众所周知,中国的化工行业从无到有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
   
    20世纪初到1949年,在西方殖民经济体制下进行最初级的原料采掘和加工。
   
    1949 到1978年,模仿原苏联向重化工业倾斜政策,将中国的化工工业成系统成建制的建立起来,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的经济发展需求。但还是处在粗放经营状态下,所有原料、成品的销售和运输都是由国家计划调配和分拨的,企业没有自主权,不存在市场化的物流运作。
   
    1978年至今,在市场化运作和外资进入推动下,国家针对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到目前为止仍是石化和化工产品的净进口国的状况,以及未来发展战略,调整了化工产业政策,鼓励外资积极投入到重化工业基础生产设施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建设和引进上来。同时随着中国入世履行WTO承诺对物流市场的开放更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化工物流市场上内资,外资等市场参与者的激烈争夺。
   
    石化物流
   
    中国的化工物流和供应链是随着中国化工行业对内改革,对外开发的政策成长起来的。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下日益衰败的国营仓储运输企业,蓬勃兴旺四处突围的草根民营物流企业和携巨资虎视耽耽并开始一脚踏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物流巨头之间博弈,冲撞,学习中逐步形成的。
   
    作为化工物流,除了部分普通包装货物操作与其他行业物流有少许类似,其他方面有极大差别。
   
    首先,化工产品除了少数是气态,大部分都是液态和固态。其次它们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使得国际社会和国家之间不得不就它们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进行分类并加注仓储和运输操作注意事项,如IMDG,IATA和ADR等。第三就包装来说,更是千差万别,小到0.1升的样品包装、25公斤纸袋、纸箱、纸桶、120升胶桶、200公斤铁桶、1吨IBC箱、袋,大到10-40吨的公路槽车,ISO集装罐和铁路槽车,更不用说成千上万吨的内河,远洋散化品运输船和码头储罐。第四它们的运输方式除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船,管道运输更是其鲜明独特之处。
   
    部分石化产品有毒性,腐蚀性,属于危险化学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还专门颁发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把过去分散在消防局、公路局、交通委委员会的审批权限集中起来,对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仓储企业进行认证。拥有10辆以上专用车辆,才能从事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事运输剧毒化学品、爆炸品等危害性极大的危险化学品的车辆,还必须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或行车记录仪和通讯设备。同时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进行管理。化工物流服务商的有序性正在得到加强。
   
    国际上,HSE(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是石化行业通用的管理方法。HSE对生产设施、防护措施、作业规程进行规范,试图通过科学的事前风险预防,控制事故的发生。同时,国际知名化工企业对作业人员实行责任关怀(Responsible Care),对生产、物流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推行严格的作业标准,减少个人和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北京2008年奥运会,出于反恐考虑,北京奥组委从国外引进先进理念,所有化学品的槽车都要配备自动电源切换系统,一旦槽车运行到市区禁止进入的某个区域,就自动断电,有钥匙也打不开。为保证安全,在化工物流上的高科技采用也不遗余力。
   
    目前,不管是作为“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加工厂”,中国几乎进口每一种类型石化产品,而且国内大部分石化产品的产量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原料需求。举乙烯为例,作为生产下游石化产品最重要的有机原料,它常常是一个国家石化工业规模和能力的主要表征。1990年以来中国乙烯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003年乙烯生产能力为566.5万吨。从1983年到2002年中国的乙烯产量增加了7倍多。但随着2003年到2005年底12个扩能和新建项目的投产,其中包括巴斯夫,壳牌和BP的合资项目,2005年总的乙烯产量将达到1040万吨。相应地生产装置将连续地加工消耗并最终生产出类似天量的衍生产品。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物流需求,如何将如此庞大的物料从生产地及时,足额,顺利地分销至使用地是摆在每一个化工物流经理面前的空前挑战。
   
    新增产能中有302万吨约占总量64%是处于沿海,36%处于内陆。这样化工物流的流向基本上是从沿海生产地向主要消费地如华东,华南,华北通过铁路,内河及沿海水路运输的,当然也有部分产品将通过外贸船舶出口至海外客户。
   
    自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热潮和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约3.2万亿人民币的国债投资规模投向了一大批交通,能源,通讯和水利工程,从而直接拉动了钢材,机械,建材和化工等行业的投资。中国已经走上了重化工业阶段。相应地化工物流市场将由于化工产品产量的飙升和应用而急剧膨胀扩张。
   
    化工供应链
   
    石化行业是以原油、天然气等原料为起点,经过基本化工材料和合成材料,最终加工成各种化工产品进入其他行业的生产过程或到最终消费的一个漫长的供应链(图一、图二分别以原油、天然气为起点,勾画了石化产业从上游到下游的一体化供应链网络图)。石化是基础工业,建国后,为迅速提高综合国力,国家领导人以重化工业为突破口,石油化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国外200年的历史。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石化工业体系,支撑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基本建立起来,从大连到广东,码头、油储罐等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但国内的烯烃、苯、醋酸等用于深度加工的精细化工原料的生产能力还是很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大量的进口。
   
    化学工业高污染,高水耗、电耗,高资金投入,在西方,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所以发达国家的三高产业都在向第三世界转移,它们在考虑工厂布局的时候,通常要靠近市场。中国是化工产品的需求大户,是国际化工企业的转移的理想地区。同时,中国在精细化工上技术薄弱,出于市场换技术的考虑,也支持外资与国内石化企业合资,于是就催生了中海壳牌、赛科、扬子巴斯夫等大型石化项目。目前,埃克森美孚、BP、壳牌、巴斯夫、拜尔、安道尔等石化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继欧美石油巨头之后进入中国大陆之后,韩、日以及台湾省石化企业也向大陆转移了大宗石化产品生产项目。
   
    外资躁动
   
    按照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到 2004 年底,中国将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2006 年以后,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这对于广大外资石油公司来说,无疑是进入中国能源市场的良机。外资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公司早期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上游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一般采用外资公司输出技术、设备的作形式。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中国沿海和西北部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中外石油公司合作以此种形式为多。
   
    伴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中外石油公司合作领域的扩展,外资石油公司在华业务在上游勘探开发的基础上开始向下游石化加工和炼化延伸,在合作形式方面合资建厂的项目开始增多。除了上面提到的中海壳牌、赛科、扬子巴斯夫,还有中石化与 BP 在南京合资的年产 50 万吨醋酸项目,BP 与珠海富华一期建设和二期扩建苯二甲酸项目,BP 与中国的氢燃料汽车开发项目。
   
    随着中国石油领域开放进一步加深,外资石油公司开始强化成品油终端销售,这直接催生了与外资石油巨头与中石油、中石化合资的加油站。
    外资在江、浙、沪、粤等地大规模投资建设石油石化相关项目和加油站的同时,从战略需要出发,尤其注重投资建设相配套的石油石化仓储物流基地。壳牌就曾先后于 1985 年及 1987 年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两个合资油库。
   
    2004年5月,BP 中国公司与广州发展实业控股集团股份公司合资兴建的南沙油库正式投产。南沙油库位于珠三角,总投资8600 万美元,能储存约 36 万立方米的成品油,同时可以储存燃料油以及其他化工产品。
   
    油库石油仓储物流业务无疑是对跨国石油公司在华石油加工业务和油品零售业务的重要补充。目前,除了化学品槽车没有对外资开放外,外资已经在石油码头、储油库方面有了投资。外资石油公司已经构筑了比较完整的石油炼化、油品储存和终端销售的中下游石化市场业务链条,今后,它们将以更加独立的方式在中国石油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