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形势严峻,我钢铁企业期待走出低级竞争

2007-2-14 15:35: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编者按:2006年我国钢铁出口的退税率已从11%降至8%。同时,欧美等钢铁强国的日益没落使中国钢企处在了反倾销调查的风口浪尖,我国钢铁企业路在何方?扩大内销是否成为今后我钢铁企业的出路,值得关注。

  中国持续增长的钢铁出口态势,触动了海外市场的敏感神经。日前有消息称,欧洲钢铁联盟下属钢厂正努力对从中国进口的热轧板卷、中厚板和线材三种钢材提起反倾销诉讼。与此同时,美国钢厂也屡屡要求政府对中国钢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进行打压。加之近日部分媒体的热炒,整个钢铁市场风声鹤唳。
  
  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近日表示,钢协对相关动态高度关注,但还尚未收到任何正式文件。据透露,欧洲钢铁联盟近期将来华磋商。

  国家税务总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司司长马林近日表示,由于钢铁出口增长过快,其出口退税率“很有可能”进一步调低。
  
  反倾销迫在眉睫?

  近日有消息称,来自欧洲钢铁联盟的反倾销诉讼已迫在眉睫。欧洲钢铁联盟局长高登·莫法特表示,如果中国出口到欧盟的钢材数量没有大幅下降,提出反倾销申请不可避免,具体时间将取决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1月的进口许可证数量。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欧盟的钢材进口量达到3000万吨,较2005年约增1000万吨,增加的部分约50%是来自中国,并根据进口许可证显示,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07年。“中国钢材对欧盟的出口激增,引起了欧洲钢铁联盟的担心,这是引发欧盟意欲提起反倾销诉讼的直接原因。”业内人士表示。据了解,此前,欧盟曾采取一些措施阻止中国向其大量出口,如曾把中国铸铁产品的反倾销关税增加到近50%。

  实际上,欧盟并非是对中国出口钢材施加压力的惟一贸易伙伴。就在几天前,美国钢厂再次向政府申请,要求对中国钢铁的出口实施特保措施和反倾销调查,为了缓解贸易摩擦,美国政府已开始着手推动中美之间的国家级钢铁对话。

  1月18日,美国钢铁协会主席兼阿塞洛-米塔尔板材美国分部首席执行官路易斯·司考奇表示,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进口国,美国钢铁生产商希望美国政府采取更多措施,保护国内钢铁产业的利益。司考奇表示,美国进口中国钢铁产品的增速仍在加快,中国钢铁产品已成为美国钢铁行业乃至全球钢铁行业关注的焦点。据悉,美国钢铁协会正在游说美国政府,要求其在世贸组织规则下实施贸易法,包括征收反补贴税等。
  
  官方尚未收到正式文件

  据了解,中钢协一直同欧洲钢铁联盟和美国钢铁协会保持着良好的沟通,目前尚未收到任何来自于对方钢企有关反倾销动议的正式文件。戚向东透露,欧洲钢铁联盟近期将造访中国,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进行“沟通”。

  尽管如此,业界对相关动态仍保持了高度关注。据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近日召开会议,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欧洲钢厂的反倾销威胁。据了解,此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曾率领国内钢铁企业与欧洲钢铁联盟就此问题进行协商,双方也达成初步协议,即2007年出口欧洲的热轧卷材控制在200万吨以内,2007年的钢材出口欧洲的数量不要超过2006年。但现在看来,之前的协商并没有将矛盾完全化解。
  
  出口退税可能继续下调

  近来,为遏制我国钢铁出口过快的增长势头,钢铁出口退税政策可能有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1月22日在昆明召开的“2007年进口铁矿工作委员会全体大会”上表示,很多人认为2006年中国钢材出口数量过大过多,到底是多是少,关键在于是否适度。他指出,据统计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钢材出口贸易量为3.25亿吨,占全球钢材消费量的31.9%。2006年我国粗钢出口占产量的比例是9.2%,出口的比例在10%是比较合理的,而现实情况已经接近了这个比例。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我国仅2006年12月出口的钢材就达550万吨,达到历史新高,引起其他国家反倾销诉讼也是正常现象。”据了解,2006年9月中旬,在出口退税的结构调整中,钢材的出口税率已从11%降到8%,但我国钢铁出口势头仍异常“凶猛”。据海关总署统计,2006年出口钢材4301万吨,同比增长了109.6%,另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陈克新表示,去年我国出口钢铁产品5425万吨。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钢铁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出现,再加上一些部门认为钢铁产品出口数量过多的观点,今年降低钢材出口退税的政策效应将会体现出来,从而达到制约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目的。虽然现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一直在坚持出口数量占产量10%这一比例属适度范围这一观点,但如果在今年前两个月,材坯出口量继续保持去年四季度的出口数量水平,必将逼迫政府有关部门采取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出口退税这一政策。

  与此同时,为加强行业管理,中国钢铁协会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正在进行2007年钢铁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进口铁矿资质的审定工作。业内人士认为,这实际上是要通过抬高资质门槛来加强行业的集中度,减少钢铁行业的低级竞争。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