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产业技术水平是产品加工深度与科技含量,以及对资源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就能够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和资金投入创造更高的价值,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史上发展最快、渗透力最强、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明显提高,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整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0年以上,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各产业的设计、生产制造和工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产业技术水平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位资源产出低,单位产值能耗高,经济增长粗放。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出能耗,都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
扭转我国经济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实现经济增长由资源、资金等要素驱动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就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大,产品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要把提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作为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把制造业提高到广泛采用信息智能工具的水准上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更好地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资源消耗的载体。要把推进企业信息化作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数控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及工艺、计算机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水平。要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应用,充分利用覆盖全国的气象、水利、土地等领域的信息系统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经济增长粗放问题的治本之策。信息产业既是一种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一种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污染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能够有效地提高低能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310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1.5%提高到7.2%。正是由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我国经济在整体上开始向资源节约型方向转变。1990年至2004年,我国万元GDP能耗由5.3吨标准煤下降到1.4吨标准煤。从局部看,发展信息产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更为明显。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每吨标准煤创造的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5%,每千瓦时电所创造的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以上。应当看到,我国信息产业仍然不发达,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发达国家低30个百分点左右。这也说明,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转变还有很大的潜力。
要按照十六大关于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要求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部署,把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强化政策扶持结合起来,把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发展信息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国内需求和拓展国际市场结合起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要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积极扶持信息内容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要适应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机床电子、汽车电子、交通电子、数字电视、新型显示器件以及融合多种信息技术的新型应用和消费类产品。要加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电信运营业的战略协作,完善相关产业链,促进信息产业全面协调发展。要抓住世界信息产业新一轮转移的机遇,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吸引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和建立研发中心,带动我国信息产业更快地发展。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电子商务是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开展的商务活动,是现代流通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信息时代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经济活动中产品生产占用的时间平均下降到10%以下,90%以上的时间处于流通状况。发展电子商务,能够极大地拓展交易的时空,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中间环节,促使终端供应者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提高生产经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和产品积压,带动国民经济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运转,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大幅度减少了产品库存和资金占用,甚至实现了商品零库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目前,我国贸易活动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生产与消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突出,企业难以做到以销定产,大量的产品积压在仓库或滞留在流通环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据有关机构统计,2004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和积压商品总值分别占GDP的18.6%和40%左右,而发达国家均在10%左右;我国平均流动资金周期约200天,而发达国家不到两个月。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发展包括有形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工商企业网络营销系统在内的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提高商品和资金的流通效率。要积极推进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发展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在线销售和采购,政府采购要积极应用电子商务。要把发展电子商务和推进企业信息化结合起来,促进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提高企业产、供、销协同运作能力。要充分利用铁道、交通、民航、邮政、仓储和商业网点等物流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要加快研究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要完善信用、安全认证、国家标准和在线支付体系,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努力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
推进科技研究与开发领域信息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有效集成和利用国内外各种科技资源,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应用,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信息技术既是一项应用十分广泛的高新技术,也是高效利用各种科技资源进行创新的有效手段。无论是深度挖掘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科技资源进行再创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挖掘整合共享全球科技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美国在科学数据方面实行共享国策,支持数据中心群建设,政府投资建成由卫星和地面观测网组成的地震和气象监测等信息系统,以及国家数字图书馆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其在国际上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地位的重要支撑。许多欧洲国家也相继实施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化”之类的计划,把科学观测仪器系统、实验仪器系统、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联结为一体,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与远程使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
我国科技资源总体上不够丰富,利用率又十分低下。我国大型科研仪器利用率不到25%,而发达国家是150~200%。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加大科技投入和加快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科技研究与开发领域信息化,对分散在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的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要加快重要科学数据数字化进程,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形成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科学数据共享信息平台和共享服务网络。要建设各类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各种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为创新主体提供网络化、集成化的文献信息服务。要建设技术交流与交易信息平台,提升技术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强化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延伸到中小企业和农村。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等资源信息化,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远程应用,构建数据网格、计算网格和重大科学领域网络实验环境,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为重大科学发现和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突破提供重要手段。目前,互联网积累了大量国际上最新的科技信息与数据,绝大部分可以免费订阅,要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提炼和获取这些科技资源,更好地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
推进宏观经济管理信息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是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本质要求,是克服市场机制缺陷、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在过去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常常出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问题,国家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措施。在经济大起大落情况下,企业和地方难以转变增长方式,还留下了许多半拉子工程,给国民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除了体制机制和发展思路等原因外,产生经济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落后,宏观调控水平不高,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不及时,相关调控措施难以形成合力,宏观调控缺乏前瞻性和有效性。在新的发展阶段,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多种经济主体更加活跃,市场供求变化更加迅速,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虚拟经济大量出现,经济活动的各种利益关系和各种参数变量越来越复杂,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显著增大,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明显增加,对经济大起大落的危险性决不能低估。
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形势,要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必须在深化改革和转变急于求成发展思路的同时,按照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要求,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提高宏观调控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要以加快建设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对海量经济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和处理,准确判断和把握经济走势,科学分析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健全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要完善宏观经济动态仿真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实现各宏观调控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强各项调控手段的功能互补,更加有效地综合运用各项调控手段和政策组合,增强宏观调控的合力。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各项经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本文作者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