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纵论中国铁路客站建设

2007-12-6 15:4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展望中国铁路“第三代、第四代”客站时,国家建筑设计大师陈世民回忆起他设计属于“第二代”的深圳站时的故事:“当时大大小小的火车站都按北京站做。那是中国第一代客站。我说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方式,不按北京站搞,能不能按照外国的航空港做,结果是跟铁路局发生了一些观念上的冲突,后来他们终于同意了我的观点。”
                
        如今,当了解到铁道部对中国大规模铁路客站建设的整体规划思路时,陈世民颇感欣慰。新设计的南通站、盐城站和淮安站给他留下三点鲜明的印象:强调效率和效益,注意生态和自然通风节能,体现出了地域文化。
               
        “正是这三点成就了进步。这意味着,我们的观点上有了很大的转变。非常可喜就是这种观念的转变,不只是反映在具体哪一个方案上。整个车站的建设,能够去追求效率,追求生态,追求地域文化,这个实现了,我觉得就不再是形式上的进步,而是在本质上。”陈世民说,“什么叫现代化?不是说有玻璃幕墙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就是体现效率。这个才是现代化,那些都是手段。”
                
        应铁道部邀请,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等23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江苏南通参加了2007年中国铁路客站技术国际交流会。专家中,包括了13位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和一位国家结构设计大师。
                
        吴良镛认真听取了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郑健对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五性”原则的阐述,赞许为“分析得非常细,也非常周到”。从建筑学家的专业角度,他尤其看重其中贯穿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空间是公众使用的空间,效率是客流使用的效率。 
        根据对世界趋势的长期追踪,吴良镛把中国铁路客站乃至整个铁路的大发展放到了国际背景下。他指出,从西方城市20世纪的发展来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汽车和高速公路发展得非常迅速,超过了铁路的发展。当时航空事业也迎来积极的发展,在建筑设计方面,一些著名的航空港印证了这种发展。 
        然而这样的局面后来在思想界引起了反思。从交通的战略发展看,人们发现,高速公路占用的土地太多,并且密集的大运量的汽车交通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因此,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有轨交通的利用和发展。包括美国在内,目前的发展都呈现出铁路复苏和回归的新趋势。
                
        铁路的大发展必然要求出现一大批经典的客站。正是基于此,所以吴良镛觉得此次铁路客站技术国际交流会的意义非常重大,“应该引起中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界对铁路客站的重视”。
                
        “十一五”铁路客站规划的总体布局是,建设6个枢纽性客站系统和10个区域性客运中心,还将建设548座铁路客站。这让建筑设计大师们非常钦佩并深感欣慰。吴良镛指出,这将给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张家臣说:“新建或扩建500多座大小客站,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每个城市都在向现代化、国际化这个方向努力。”
                
        他查阅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评价标准,第一条是完善的基础设施,第二条是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第三条是高工作效率,第四条是高水平的生活质量。“我们的客运站至少占了两条,属于基础设施,属于高工作效率。”张家臣笑着说,铁路客站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作为广受好评的拉萨站的主要设计者,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崔恺梳理了中国铁路客站的流变:“100多年前,一幢幢西洋式的洋楼和车站成为西方文明的象征。1949年以后,民族复兴的精神也反映在铁路客站的建设上,现代化的建筑功能、技术,与民族形式的精心组合,成为了那个时代建筑文化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的腾飞、思想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为今天正在如火如荼快速推进的新一轮铁路建设赋予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铁路路网的扩大,各类线路间互换的要求,开放性、集成化的候车功能要求,新的管理方法、服务理念、技术可能性,都使铁路客站从建筑形态到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认为,新客站不仅是城市的门户,也是城市发展的新项目,成为城市的新地标。以这样的角度看车站,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在于其形式对于城市特色的诠释。
                
        国家建筑设计大师何玉如首先代另一位大师唐玉恩说了参观新客站后的观感:“看完以后是出人意料的好”,而他本人“也是同感”。他说,中国的铁路客站这几年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这跟铁路运输,以及其他的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关系,“我们过去说望洋兴叹,现在应该让他们望中兴叹。”
                
        铁道部提出的打造百年不朽的客站的思路,引起了何玉如的共鸣。他提出,像这样的精品意识,不仅铁路客站需要,整个建筑规划设计界都应该具备。
                
        铁道部从上到下,为了一个工程的建设,能够从部长开始,一直到基层的监理系统,协调高效有序,这种“科学性”给国家建筑设计大师黄星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对大规模客站建设“整个这么量大面广的设计能有一个有效的掌控”充满了信心。
                
        他表示自己还有一大收获,那就是发现,从部长到具体经办者,谈的都是细节。“这个细节真是非常不容易。”他结合自己在日本等国的经历,希望从设计者到管理者都要注意诸如指示牌等人性化的细节。
                
        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刘力充分肯定了铁道部鉴定中心在客站规划与建设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他开始不理解,铁道部设一个鉴定中心干什么。以他的经验,其他一些部委,“他们那里对设计的控制,基本还是就事论事,或者叫就工程论工程,没有像铁道部这样专门设一个机构,而且部长亲自提出以人为本,要用‘五性’的要求控制全国的客站设计”。参观了新客站,并听取了详细介绍后,他觉得自己理解了,“你们这些设计,我觉得虽然程度有不同,有的稍微好一点,有的稍微差一点,但总的达到了一个水平,这应该就是鉴定控制的结果。”
                
        刘力说,以人为本不是简单的口号,需要建筑师做很多很细致的工作才行。比如在设计的时候,台阶多高、栏杆多高、间距多少,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这些都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我们强调人性化,并不是要奢华,而是要为旅客考虑周到。”
                
        国家建筑设计大师黎佗芬最后总结道:“通过这次会议使我们深受鼓舞,大开眼界,这是大家的共识。刘志军部长的思路、以人为本的‘五性’原则,大家都很赞赏。希望通过这样的研讨,把我们的铁路客站建得更符合时代精神,更可持续发展,更以人为本,方向更准一些,更理性化一些。”
                
        当前,中国铁路客站建设以崭新的形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世人展示了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的令人振奋的前景。通过此次交流会,学术委员会诸位专家在高水平的讨论中形成共识:大力推进铁路现代化、大量建设新型客站的战略决策,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学术委员会表示钦佩并深感欣慰,认为这将大幅度提升铁路客运能力,促进以铁路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并带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学术委员会同时肯定了新型客站的建设要求高,技术含量高,设计、建造和建设管理的难度大,近几年来,在铁道部的精心组织和统一指挥下,新型客站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各位专家对铁路客站的未来也提出了更多期望,从节能、环保、安全到可持续发展,这必将对提升铁路客站水平、促进铁路技术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