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材深加工纵向透视

2007-12-18 18:4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方晓宇
    钢材深加工是相对于钢铁产品而言的动态概念,以产业链的延伸深度,可依次划分为材料型、营销型和产业型3种类型。鉴于我国经济所处的特有历史阶段及钢铁企业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不同类别的深加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及特点。
材料型深加工:嬗变为钢企竞争重心
    材料型深加工是钢铁企业追求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心所在。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复杂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材深加工比重还偏低,钢材本身的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提升,与下游行业的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使用钢材的综合成材率和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据了解,世界发达国家钢材的综合深加工比已达50%以上,其中线材达60%、棒材40%、板材70%左右,而我国一般钢材的深加工比仅为10%~15%。差距意味着潜力,也预示着方向。据统计显示,在2006年钢铁业的投资项目当中,炼铁项目占5%,炼钢项目占33%,这表明60%以上的项目投放到钢材深加工上了。这种投资结构有利于钢铁产业的结构升级,有利于产品结构的优化,也充分说明大力发展材料型深加工已成为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基本战略。
营销型深加工:差异化变革强力推进
    对钢铁企业而言,营销型深加工就是服务用户的一系列业务,是连接钢铁与最终用户的增值链。其过程是按照最终用户的要求,将钢铁产品经过矫正、清理、剪切、冲压、彩印等工序,并通过仓储、运输等物流系统,供最终用户直接使用。
    由于其具有社会化、现代化服务所产生的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不仅对供需双方而且对社会都能产生巨大的效益。这种方式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物流模式,如美国瑞森公司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就是一个具有30多个加工中心的现代物流企业,其服务遍布美洲所有钢材用户。
    在过去的10余年里,我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外商独资或合资建设的居多,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已基本完成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布局设厂。这些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是为家电、汽车、计算机、造船等行业服务,这些外商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通过其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已占据我国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加工市场,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我国钢铁企业发展营销型深加工业务,也是在市场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市场又缺乏合格的加工中心的背景下,为贴身服务用户、整合营销渠道、发展高效物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典型标志是大中型钢铁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剪切配送物流中心,并纳入钢铁主业营销规划统一管理。
    例如,宝钢在上海、广东、天津、杭州、沈阳、青岛、成都等地建立了20多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巨大的钢材分销网络体系。
    鞍钢与上海物资集团在上海共同投资组建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利用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和金融中心的优势,实现贸易与加工配送之间的大范围内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首钢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物流基地于2006年9月28日开业,是集交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广告、融资、结算、商住于一体的综合性钢材交易中心,首钢钢材贸易链因此得到进一步延伸。
    未来需要钢铁企业、钢铁分销企业、下游用户等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共同谋划和突出加工中心的社会性和专业性,以整合成为功能齐全、辐射广泛、具有强大规模效应及技术研发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材配送中心。随着《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全面贯彻,钢铁企业重组整合的加速推进,相信这一阶段性问题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产业型深加工:尚处机会性投资阶段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涉足产业型深加工最多的领域是建筑钢结构、金属包装、紧固件、五金家具、汽车零部件、钢帘线、桥梁缆索等。
    但综观这些领域,大多是规模小、技术档次低、营销能力差、盈利起伏巨大,形成行业影响力和市场控制力的少之又少,大多是小规模经营、像附式发展,缺少面向市场的投资计划,缺乏形成独立生存的投资强度,不仅不能给主业以有力的技术及市场支撑,甚至不能取得稳定的经营收益,属于典型的机会性投资。
    机会性投资是相对于战略性投资而言的,主要表现在投资决策的随机性、投资目的的错位和游移上,通常是追求短期的经济收益,或追求其他诸如解决职工就业等非经济目的。机会性投资在投资安排上追求短、平、快,缺乏持续的有计划的投资,在管理模式上只是作为辅助业务管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