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演义:怎出邮改漩涡?

2007-12-14 22:5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专营之理 
“一提起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不少人就把‘打破垄断’当作不二法门,而不去分析垄断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这不是一种严肃的科学 
(右图:西班牙著名魔幻插图画家路易斯·罗约魔幻插图。在日益萎缩的国际快递市场,邮政企业也许只能顾影自怜。尾大难调的邮政管理,需要改革的利剑,但邮政企业似乎缺乏这种狠心。) 
态度。政府属于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的垄断要不要打破呢?在大同世界理想实现以前,恐怕不能轻言打破。”对于邮政专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丁宁宁如是说。 
杨海荣则对记者说,“邮政应该保留一部分专营,对于普通信函、党报党刊等寄递的普遍服务业务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目前问题只是专营范围应多少,仍需要 综合考量,兼顾邮政企业、非邮政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方面利益。” 
据有关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在上海市,邮政快递及送书报工作人员合计达7000人,而据记者仅能获知的上海市工商部门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涉及快递业务的企业有近6000家,其中公司名字涉及快递、速递的达到1047家;公司业务经营业务设计快递的达2200家;提供快递服务的具有再就业性质的服务社、劳务社有2000多家。 
另外,仅申通快递一家在上海员工就达到6700人,每天进出上海的快件达6.5万件,而中国邮政每天进出上海的快件近5万件,在第八稿《邮政法》中邮政专营的150克以下的信函,10千克以下的包裹、5千克以下的印刷品,分别占申通业务量的60%、50%、50%。 
这也是激起申通、圆通等非邮政快递一再谏言的关键所在,邮政企业把专营普遍服务业务扩展到一部分争性业务市场,而这部分业务正是相当一部分非邮政快递的生命线。 
“在普遍服务业务没有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下,邮政企业有必要通过业务专营来填补普遍服务业务带来的亏损窟窿。”邵钟林对记者说。杨海荣则认为,“在1998年邮电分开后,邮政新法迟迟不出台,工商部门对快递行业进入门槛极低,使得几个人、几辆自行车等就可以组建一个快递企业,这也造成快递市场的混乱、恶性竞争不断。适当的邮政专营应该有利于市场的规范,一些不具备实力的企业应该转型。” 
未来之路 
10月9日是第37届世界邮政日,国家邮政局局长刘安东说,“2006年中国邮政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前8个月业务收入增长达11.5%。”改革已经让邮政企业开始尝到甜头,但仍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在世界邮政改革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俄罗斯、阿根廷等国纷纷进行邮政改革,最终无功而返。而同期荷兰、德国等邮政改革卓有成效。中国独特的国情和人文背景等注定了中邮改革的独特性。而后发的邮改未必尽拥后发优势,在后发改革中,旧体制积弊的惯性稍有机会就会扭曲改革。 
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闭幕。会议一主要议题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则是该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等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这也应给中国邮政改革指明了方向。曾参与邮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国研中心产业部来有为博士对记者说,在邮政部门实现公司化后,国际上一些国家通过不同方式对邮政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外部资金,推动了邮政业的发展。荷兰、德国通过上市即解决了资金问题,也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在实现政企分开后,中邮企业也可以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考虑整体上市或部分上市,改变产权结构单一的现状,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中国通信学会邮政委员会学术部主任顾联瑜指出,未来的邮政集团公司内部要建立两套不同的机构体制、两套不同的运行机制、两套不同的考核制度,即“一业两制”:一套是普遍服务体系,包括邮政网及各级邮政局所、各级邮路、邮件处理中心、邮件转运中心,函件、包裹等普遍服务业务(也包括特殊服务业务)。该体系属于社会公用的基础设施,以社会效益为目标,不实行市场化运作,不考核经济指标;实行收支两条线,亏损部分由公共财政贴补,并享受减免税收、收费等优惠政策待遇。另一套体系是商业性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应按国家体改要求“组建物流、速递、电子商务等专业公司,实行专业化经营”,要“建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专业组建起来的专业公司为邮政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其性质可以是全资子公司,也可以是由集团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专业公司自主经营,业绩优良可争取境内外上市融资。 
在2005年,近邻的日本邮政进行了私营化改革,中国邮政企业最终是否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杨海荣教授对记者说,“由于特殊的国情,私有化不是中国邮政企业的未来选择。” 
“组建省市邮政管理局要顺利些,但重组邮政集团相对困难。问题不在集团上面,而在最基层,厘清资产和减员优化等工作,在那些邮政企业的神经末梢十分敏感可能被处理得迟缓。”杨海荣对记者说道。 
这位中国通信学会邮政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邮电大学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在不久前结束对海南省、福建省等地邮政企业的调研工作后,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那艘在改革声浪里颠簸前行的中邮航母。 
不过,困难不仅仅来自于邮政内部。各地非邮政快递企业对新《邮政法》(草案)及邮政专营的反对声浪越来越高。第六稿已在反对声中搁浅,第七稿也在搁浅,第八稿前途未卜…… 
邮政快递市场里充满了不和谐的声音,中邮航母的前行再不是一个传统国企的独角戏。借力改革,重振河山,更需要中邮航母从企业内部机制调整,到外部市场环境建设等方面转换角色。 
但这个携带垄断痼疾的老国企将如何转换角色,如何走出邮政改革下的争议涡流? 
重组阵型 
2005年7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邮政体制改革方案》,10月日本参议院通过邮政系统改革法案,两个老牌的“邮老大”似乎开始改革赛跑。 
但同样存在国有垄断邮政,日本早已走出宅急便、佐川急便等国际快递物流巨头,而中邮EMS尽管在国内快递市场属老大,但市场份额已从当初的97%降至40%左右,在最赚钱的国际快递业务上更微不足道。 
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我国邮政业经济运行指标》指出,2005年,邮政业完成业务总量623.6亿元,同比增长10.1%;但全年依然亏损3.98亿元,主要原因在管理费用增幅较高,业务成本增速高于业务收入增速。收入下降领域主要集中在包裹、物流、汇票、报刊和集邮等方面。 
对老国企来说,参与市场竞争尤需轻装上阵,但中邮仍需承担入不敷出的普遍服务。而从2003年开始,国家停止了对邮政的补贴政策,邮政不得不依靠邮政储蓄等收入“挖东墙补西墙”。 
改革势在必行。中邮体制改革按“一分开,两改革,四完善”悄然开展:一分开即政企分开,重组邮政监管机构,组建国家邮政管理局和中邮集团公司;两改革即改革邮政主业,改革邮政储蓄;四完善即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特殊服务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 
重组后的国家邮政管理局归口信息产业部管理,下设综合司(外事司)、政策法规司、普遍服务司、市场监管司和人事司。邮政公司业务归国家邮政管理局监管,资产的保值增值归财政部管理,邮储银行归银监会监管。截止到9月15日,我国31个省(区、市)的邮政监管机构全部宣布成立。 
而对中邮集团公司的组建,上海邮政管理局副局长邵钟林对记者说,“集团组建任务要繁杂很多,集团业务涵盖快递、物流、储蓄、航空货运、电子商务等多元业务。政企分开要实现公司化,而公司化的下一步将是专业化经营。作为竞争性业务,速递物流重组参与物流市场竞争;邮政储蓄银行将参与金融市场的专业化经营,电子商务、航空货运等也要组成专业化公司。” 
壮士断腕 
“中国邮政将出让其遍布全国的旗下几百家酒店,预计总金额可能会达到近百亿元人民币。”中邮日前对外刚一透露消息,境内外资本就闻风而动。但这却是中邮无奈之举。 
曾经的“邮老大”,过业务触角伸至酒店、学校等等。据统计,截至2004年8月,全国邮政辅业企业共计1620个;“三类资产”206.07亿元,占邮政资产总额的17.44%。净资产为159.54亿元,占邮政净资产的18.48%,其中闲置资产56.02亿元,非主业资产150.05亿元。“三类资产”涉及人员6.8万,占邮政在册人员的16.4%。 
随着专业化市场竞争加剧,三头六臂的辅业影响了邮政主业发展。据悉,为顺利进行邮政部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早在2003年,国家邮政局就组建了主辅分离改革办公室,以“企业必须做的业务和具备相当竞争优势的业务”划为主业,其它划为辅业。 
中邮俨然要壮士断腕,但盘根错节的邮政辅业并不能快刀斩断。有关人士指出“遍布全国各个省市的酒店实际上从属于当地的邮政管理机构,都有独立、不同的法人进行运作,涉及到交易时需要将每一家酒店进行单独的评估及测算,整体打包做个平均总价的话会很难协调。” 
要资产优化重组,既要断腕,也要合臂。邮政对其主业速递和物流业务也加紧优化重组,但困难重重。成立于1985年的中邮EMS,原负责经营和管理全国的邮政速递业务,服务在高端;成立于2003年中邮物流,原为邮政拓展物流市场的国企,服务偏低端。虽同在邮政主业范围,但两个公司却两班人马。 
据国家邮政局有关材料显示,两公司合并一个目的是“共享客户资源、基础设施和网络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依此方案,速递业务与物流业务合并大体分三步走,首先将中国速递和中邮物流总部整合,组建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总公司,然后理顺省内机制。最后对省市层面速递、物流机构和业务进行梳理、整合。 
但在5月31日的“邮政物流服务‘三农’发展研讨会”上,国家邮政局副局长马军胜却悄然透露,“邮政速递和物流在业务模式上差别很大,前者是标准化运作,后者是个性化运作,很难人为地捏到一起。” 
中邮近60万员工分流编制也是一大难题。今年3月份国务院下发的邮政体制改革“三定方案”,给了国家邮政局和各地方邮政局498个公务员编制。各省市区的邮政管理机构分拆完毕后,每个省级邮政监管机构的管理人员配置在20-30人左右,由人事管理部门任命。 
杨海荣说,“政企分开首先要分流,少部分人进入管理部门,多数人分流到企业中。目前基本上年轻人更看重企业,而中年人则愿意在管理局。其次要减员优化。邮政正在进行着主业和辅业分离,要实现将来的优化资产上市,就涉及到相当部分人员优化裁减,保证员工的稳定是当务之急。”(文/《现代物流报》杨达卿)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