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第一钢铁生产国风险集聚

2007-12-14 18:0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瞭望》文章:第一钢铁生产国风险集聚 
  在国内出现结构性通胀的背景下,中国钢铁业进入了“高成本、高价格”时代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荣
  新一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开启之际,市场有消息称,宝钢等国内钢企可能介入仍处于胶着状态的“必和必拓”收购“力拓”案——熟悉国际铁矿石格局的人都知道,若作为铁矿石主要供给方的“两拓”合并,中国这一最大买家的未来议价能力前景堪忧。
  据此消息,有人为中国企业的全球战略叫好,也有人则认为这根本是个搅局传言——战略也好,传言也罢,在国内出现结构性通胀的背景下,与明年总体物价休戚相关的工业之“粮”——钢铁及铁矿石价格,无疑备受各方关注。
  事实上,铁矿石现货价格及海运价格的暴涨已持续了一年,而屡创新高的种种“价格指标”,正在“掀开新一轮谈判的大幕”:一向被认作“低端产品”的螺纹钢,价格已反超“高附加值”的热轧板,突破了前一历史高点。
  采访中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钢铁业正在迎来“高成本、高价格”的双高时代,作为一个关键时期。“这段路走好了,中国钢铁业就可能出现一个新面貌;若走不好或按着惯性走,就可能再来一个轮回”。
  “拖着拽着进入高成本”
  矿石、焦炭等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这在业界早已是共识。但很少有人预计到今年以来市场是以这种“失控式暴涨”的方式“拖着拽着”把钢铁业拉入高成本时代。
  去年年底中国宝钢以“闪电战”的速度,在全球矿价谈判中夺得首发定价权,把2007年度长期协议矿价涨幅“锁定”在9.5%,“谈了个好价钱”。但没想到的是,以中小钢厂和贸易商“买家”及印度矿、国产矿“卖家”为主构成的现货市场,却在2007年上演了一场“矿价飚升”的大战,铁矿石现货价格呈现出“不可持续”的暴涨态势。
  据国内知名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监测,今年国内铁精粉市场价格总体上涨,其中8至9月份上涨最快,河北地区66%的铁精粉吨价从不到700元猛涨至1300元左右。进口铁矿石市场价格也是大幅上涨。63.5%印度粉矿现货市场价格由年初的每吨680元,上涨到目前的1450元左右,每吨上涨了770元,涨幅高达113%。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格同比上涨27%以上,呈逐月上涨态势。
  铁矿石海运价格也在“超常上涨”,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直指其“不合理”。今年以来巴西到中国的铁矿石海运市场价格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经过6、7月份的调整后,在11月中旬达到每吨96.16美元的历史新高;澳大利亚到中国的运价在10月下旬也创下了历史新高。相关人士指出,由于油价、折旧费用及人工成本增加,加上美元贬值等因素,干散货海运费适度上涨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出现的超常涨价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合理的。
  在近乎“疯狂”的现货市场面前,一向以着眼供需双方长期利益的协议矿价谈判也“流露几分躁动”,越来越难以“放一张平静的谈判桌”。钢厂、矿业及相关机构都不断发出“谈判难度空前巨大”的推测。现货矿与长期矿之间巨大的“价差”让矿业巨头的谈判代表“坐不住”,一门心思要在定价机制上寻找平衡的办法。今年以来全球三大矿业巨头之一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相继提出了一些“新思维”,其中包括:巴西与澳州到中国不同运费差价在矿价上给予补偿;参照煤炭贸易办法,设立与现货价格有一定联动关系的铁矿石价格指数,按照指数定期谈判定价,打破原有的年度谈判格局;到最近更是“直截了当”:弥补现货价与长期协议价之间的差距。
  而且,就在矿价谈判开始前的关键时刻,必和必拓公司提出了与另一矿业巨头力拓合并的建议。力拓以“估价不足”为由多次严词拒绝,国际钢铁业界也一致传达了“反对之声”。不管这个“合并建议”最终结局如何,但就这建议本身来说已经对今后钢铁业上下游之间关系的前景产生了实际影响,传递了矿业巨头在市场格局变化之前早作谋划,意欲形成利益优势格局并延长利益优势效应。近日有传闻称中国企业也在“竞购力拓”问题上有所考虑,其中虚虚实实,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准确的消息,但其中也传达出,中国作为全球钢铁第一生产国和铁矿石第一消费国,正在对今后钢铁业的资源成本结构作出对策研究。
  成本,正在成为中国钢材市场上的“高频词汇”。国内研究机构频频推出“成本推动国内生铁价格攀新高”、“中国钢铁业正由出口拉动转向成本支撑”等分析报告。业内人士陶永根已在钢铁贸易领域“滚打”了十多年。钢铁业“谷底”与“谷峰”的几次轮回,他都经历过。他近日向本刊记者谈了他的观察:最近市场上“成本论”又在抬头,成本对钢价的支撑力在加强。“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在他的印象里,什么时候市场上“成本论”抬头,紧随其后的就是市场的波动和行业的调整。
  中国钢铁业“高成本”困境看来一时难解。据中国钢协的公开资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大中型钢企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同比上升11%以上,管理费用上升30%以上,财务费用上升42%以上。与此相应,其盈利水平逐月下降,9月份已比3月份下降2.86个百分点。
  钢价不应是消化成本的惟一通道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国内钢价至少已连续5周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中。
  在“我的钢铁”最新一次“一周市场分析”中可以看到,国内钢材价格呈现大幅“普涨”态势。长材类品种继续上涨,平均一周涨幅超过每吨100元;板材类品种上涨幅度继续加大,平均涨幅超过每吨90元。建筑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市场一周涨幅达到每吨250元以上;中厚板表现突出的地区为华北市场,天津、北京等地价格一周上调幅度在每吨200元以上;冷热板卷材价格涨幅最大的地区是华东,南京市场平均一周涨幅为每吨200元;大中型材价格总体继续保持上涨态势。在一周时间内,国内共有61家螺纹钢生产厂家上调了出厂价格,上调幅度超过每吨100元的钢厂有15家;还有48家线材生产厂家向上调整了出厂价格,其中首钢一次性上调出厂价格每吨500元。
  据中钢协的统计,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到今年9月末为115.14,比年初上涨9.5%;其中长材上涨23.23%,板材上涨5.87%。从发展趋势看,钢价稳中有升,今年8月份以来出现了较明显波动,个别品种增幅较大。今年10月中旬国内主要市场螺纹钢平均价格达到每吨3990元,之后一举冲破4000元大关,并不断攀升,超越前期的历史高点。部分地区市场价位创出历史新高,传统意义上被归入“低端产品”的螺纹钢价格接近甚至超过了热轧板这一相对的“高附加值”产品。这样的价格走势,不管可以举出多少“合理性的理由”,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应该对此保持警惕。
  宝钢集团相关人士说,钢铁业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一般一个周期分成四个阶段:一是“低成本、低钢价”阶段,这是一个走向复苏的过渡期;二是“低成本、高钢价”阶段,这是行业成长性最好的时期,是“真金白银”的利润收获期;三是“高成本、高钢价”阶段,这个时期“双高”互推,风险集聚,容易形成市场“虚高”,行业得利是所谓的“纸面富贵”的特征,看上去大进大出,市场规模十分庞大,但真实的收益空间不断收窄,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个阶段如果不控制风险,到了“高成本、低钢价”的第四阶段,那就必然带来“大起大落”,严重损伤行业的内在“机理”。
  战略问题要“抓紧解决”
  宝钢人士说,用战术不可能解决战略问题,战术运用成功只能为战略问题解决赢得时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战略问题的根本化解”。
  罗冰生近期在“我的钢铁网”产业形势报告会上说,中国钢铁业的发展立足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市场需求拉动的特点。目前国内市场对粗钢的需求增长幅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市场需求已由高增长转向适度增长。这就要求钢铁业的发展从总量增长切实转向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今年前10个月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2.42%,明年预计增幅也不过12%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扩大钢铁生产总量势必造成市场的大幅波动,对全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钢铁业达成“共识”时间最早,但进展见效较慢的一个战略问题。从生产力分布结构看,全国粗钢产能最多的地区是华北;而钢材市场需求最集中的地区是华东。产能与需求的分布存在差异和不衔接。从工艺装备水平来看,全国1131座高炉中,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仅占总产能的31.96%;553座转炉中,120吨以上转炉仅占总产能的24.74%,钢铁业落后产能和低水平产量数量大,比重高。在产品结构上,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钢材平均每吨到岸价1205美元以上;而同期中国出口钢材的每吨离岸价为686.74美元,扣除海运费及运杂费的差别,进出口钢材的价格差在每吨410美元左右,价差为34%左右。国内钢铁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在2000年至2006年的6年中,全国粗钢产量增长227%以上,而同期钢铁业总能耗也增长了115%以上。
  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合理的资源环保成本体系,已排入钢铁业战略性转型的时间表。2001年全行业最大的10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6.25%,而到了2006年这个比重却下降到34.66%,降低了11.59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影响全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大力推进跨省市、跨地区、跨所有制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组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是一个战略方向。□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