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让长江成黄金水道 积极效应远超预期

2007-11-30 16:5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外媒体集体采访三峡 工程积极效应远超预期
  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组织的中外媒体看三峡活动,于昨日正式启动,将持续至12月3日。包括本报在内的国内外33家媒体,将在三峡库区重点采访三峡枢纽工程、移民工程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与
  环境保护取得的重大成果。 
  据国务院三峡办有关人士介绍,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目前工程已进入尾声,成功实现156米水位运行、百万移民搬迁,其防洪、发电、航运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日益显现。移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乡社会总体稳定。 
  据了解,按1993年价格水平折算,截至今年9月,三峡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累计完成静态投资1153.47亿元,占概算的92%。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初步形成,防洪标准已经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600多公里的航运条件大为改善,去年三峡过坝货运量突破5000万吨,远超蓄水前最高货运量1800万吨,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此外,截至今年9月底,三峡工程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22万人,建设各类房屋4583万平方米,搬迁工矿企业1570多家,库区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涉及淹没的12座县城有11座已完成整体搬迁,只有开县处于扫尾阶段。库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得到落实,就业培训工作顺利推进,库区经济持续增长。 
  又讯 昨晚在欢迎中外媒体的晚宴上,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表示,到目前为止,三峡工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其发挥的积极效应远远超过了预期。 
  曹广晶说,三峡大坝自2003年7月15日开始发电以来,累计发电量已达2000亿度;三峡工程发挥防洪效应比料想的早了两年多;原来让建设者担心的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比预期中要小得多,引人关注的库区泥沙问题解决得非常好。他表示,地质滑坡是所有水库都无法避免的,但在三峡水库,没有因地质滑坡导致一人死亡。 
  “把真实的三峡带回国” 
  外国媒体关注三峡地区环境变迁 
  昨日下午,来自国内外媒体的记者们陆续飞抵湖北宜昌。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派来了13位骨干记者,香港媒体有凤凰卫视、大公报、文汇报(香港)、明报、南华早报5家,国外媒体则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法新社、半岛英语电视台、英国电视四台、朝日新闻等11家共24人。其中,仅NBC就派出了5名记者,随行的还有一大堆拍摄器材,在各媒体中阵容最为强大。 
  抵达宜昌不到1小时,敬业的英国电视四台摄像师Jasper就开始了工作——鱼缸内的长江鱼,长得像三峡石头的糕点,都成了Jasper的素材。谈到重庆,活泼的Jasper微笑着伸出手掌,在空中划出波浪状,“都是山,没法骑我喜欢的自行车。” 
  英国电视四台的杜佳(音译)女士说,此次采访新三峡,最感兴趣的是三峡地区的环境变迁和三峡工程开建后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西班牙电视台的徐嘉盈(音译)女士说,这是她第一次到三峡,对三峡之行充满着期待,“一定要把一个真实的三峡带回自己的国家。”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方佳军告诉记者,集体采访期间恰逢巫山红叶节,在中外记者赴巫山采访期间,将大力推介巫山红叶,希望能让巫山红叶享誉世界。同时,通过这次集体采访活动,充分展示重庆三峡库区的建设成就。 
  绿色宜昌 
  宜昌的街道很整洁,绿地随处可见,长江水也很清澈。宜昌人说,宜昌有很多绿地,所以宜昌是绿色的;宜昌人还说,拥有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宜昌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城,水电是清洁能源,所以宜昌也是清洁的。 
  住在一座绿色和清洁的城市里,宜昌人的生活就显得非常悠闲——在滨江公园江滩上,垂钓者挨个站立撒钩,尽管收获的只是寸把长的小鱼,也其乐融融;冬泳协会的会员则投入大江怀抱,在波涛中畅游。 
  X 宜昌是湖北省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东距省会武汉约300公里,高速公路车程3个钟头。宜昌人也望着西边的重庆。宜昌市移民局负责人说,宜昌百姓很期待宜万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贯通,届时,宜昌到重庆主城不过4个钟头,他自己也想去尝尝正宗的重庆火锅。 
  区域经济学家、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伟军说,宜昌将成为连接重庆和武汉这两个特大城市的枢纽。就经济影响而言,武汉并未牢牢将宜昌纳入其经济圈,待渝鄂天堑变通途后,重庆与武汉争夺宜昌、把宜昌拉入自己的经济辐射范围,并非没有机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