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进口权垄断 9亿农民埋单

2007-11-3 12:51: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称中化集团)如今正面对着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的强烈不满,因为这家已经是世界500强的中国国有企业仍不愿放弃在计划经济时代下继承来的一项特别的获利渠道——钾肥进口中近乎于“专营”的“权力”。   钾肥又称钾盐、氯化钾,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钾肥就是粮食。即使在中国钾肥产量创历史新高的2006年,中国钾肥对外依存度仍高达67%,钾含量40%以上的优质钾肥则要全部依赖进口。
  据多位业界资深人士测算,中化集团下属的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0297.HK,以下简称中化)每进口一吨钾肥倒手卖给国内化肥生产企业的纯利润至少1000元人民币,按中国今年将进口900万吨钾肥计算,则有可能会使中国9亿农民每人为此多付出10元人民币的耕种成本。
  三年前,商务部将拥有钾肥进口权的名单增加到了10家。但到今天为止,10家企业中除了中化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的中国农资集团(下称中农)以外,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直接进口大宗海运钾肥。
  而过去三年中,中国进口钾肥价格从每吨不到1000元涨到了2350元,由此,中国农民的付出的成本也上涨了四成以上。
  三年交锋史
  “三年了,我们一吨钾肥也没有进口到”,辽宁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洋集团)总经理助理仇广纯说,“连中石油这么大的公司都没有办法。”西洋集团是拥有钾肥进口权的企业之一。
  中化集团位列世界500强企业,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化肥、石油、金融等几大业务板块,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化集团扮演了中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窗口的角色,原油、钾肥等物资,都由中化集团独家进口。
  改革开放之初,中化集团的石油独家进口权被率先打破。当年中国进口1亿吨原油,中石化拿去了8000万吨,中化集团留下不到2000万吨。中化集团钾肥的独家进口权却一直没有松动。
  2004年以后,多年来稳定不变的国际钾肥价格突然走高,中国复合肥生产企业感到吃力,直接进口钾肥的意愿也越来越强。
  期间,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负担问题日益关注。代表进口钾肥用户企业的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上书国家发改委,提出“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应该有钾肥的自营进口权”。
  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国家发改委决定由6家企业开始非国营贸易自营进口经营权试点,国务院也予以批准。最终,在中国能够直接进口钾肥的公司变成了10家,分别为中化、中农、中化建总公司、华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及六家化肥生产企业:中阿化肥有限公司、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辽宁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
  放开之后的第一年,6家生产企业仓促迎战,未能成功。中国磷肥协会的武希彦会长说,当时钾盐价格开始上涨,市场变成卖方市场,我们6家企业没联合起来,外商看不上眼。
  但有的化肥企业认为,中化手握大额进口合同,以此向国际供货商施加了压力,供货商不敢得罪大客户,也就没有与6家企业谈判。
  2005年,6家企业委托中阿化肥做谈判代表,这家企业被邓小平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早已获得了钾肥的直接进口权,其总经理武四海是国际肥料工业协会主席、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在国内外均具较大影响力,但这次谈判仍未成功。中阿化肥直接与外商谈判价格,然后可以仍从中化手里买的计划遭到了中化的强烈反对。
  当年10月末,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给商务部外贸司打报告,建议打破垄断,形成钾盐进口新机制。这份材料在当年年底获得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批示。据说这份批示 “措辞很严厉”,要求加快建立钾盐进口新机制,中化、中农两家企业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的利益,民营企业同样可以进口钾肥。
  2005年12月22日,商务部高虎城副部长主持了钾肥进口协调会。虽然中化和中农坚决反对新机制,但商务部最终还是形成了一个指导意见:“商务部指导,商会协会组织协调,企业统一对外谈判”。武希彦说,实际上就是统一谈判价格,分别对外签约,利益共享。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