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

2007-11-29 13:29: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摘要:物流人才培养是加快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物流人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并进一步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流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及服务水平与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
  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国内外物流业务必将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级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专门人才。
一、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从业人员既要承担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具体的物流活动,又要对系统中的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进行管理,并履行物流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支持和经济管理等职能。因此,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在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测算,现代物流主管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占其办公总时间的30%左右。即便普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人员,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物流强调功能整合。随着企业竞争程度的加剧和竞争范围的扩展,物流整合的范围也突破了行业和部门的界限,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对物流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沟通经常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其职位相称的专业技能。根据工作性质和层次的不同,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可分为管理决策型、理论研究型、理论应用型和实际操作型四种类型。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宽带”加专业方向——突出适应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专业平台、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五大模块,充分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课程内容紧跟市场需求——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许多新兴交叉课程。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可操作性。我国的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结合我国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如“物流配送实务”、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就十分适合多媒体课件制作。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尽量组织学生到仿真实验室上课,直观地进行仿真模拟实验,目前主要有flexsim仿真软件。推广案例教学手段。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以基础扎实,适应面宽,注重能力培养为特色。在具有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塑造既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力,又适应企业物流管理,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管理、经营、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熟悉信息基础技术;具有较强专业实物运作能力;受到物流技术基本训练;了解物流法律法规,能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和管理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物流人才的职业层次。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职业定位对应的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同时,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分工不细,商业连锁店的店长同时可以是配送调度员或报关员,也可能是仓库主管。因此,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宽带”型与应用型,讲求“宽口径”和综合型。其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能够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物流人才就业岗位群与能力结构。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发布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物流网络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和课程优势,培养学有专长、独具特色的毕业生群体。
   2.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社会导向原则。与产业界的密切配合,是实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为此,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必须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宜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能力本位原则。这里所说的能力,不该狭义地误解为只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就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能力本位思想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已为众多物流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用。
 ?  学生主体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如何选择课程内容,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主要应考虑适应性、系统性、现实性与前瞻性、职业性与理论性及“以学为主”。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就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具体讲就是要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利用多种物流管理手段(技术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2l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及基本要求包括:认识实习、基础软件设计、管理学课程设计、邮政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配送规划设计、物流综合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从04级西安邮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运行情况来看,效果良好:认识实习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基础软件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管理学课程设计促进了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领域软件系统的应用开发能力,邮政物流规划设计使学生对邮政物流的程序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信息与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 周江华,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水运,2003,12:13-14.
[2] 柳和玲.物流管理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48-49.
[3] 刘联辉.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78-80.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