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湾港口一体化 为海西再立新支点

2007-11-25 16:4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1月5日在福州举行的第一次湄洲湾港口合作联席会议,标志着福建省整合港口岸线资源,以港兴闽,加速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正式拉开了福建做大做强湄洲湾港口群,圆梦“东方第一大港”的大幕。 
       “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因港而兴,必须建成若干个大港口,才能更好发挥后发优势加速崛起。”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表示,“大港口能够成为临海工业集聚、产业链形成和进一步壮大的依托,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强大的带动作用。”
        资料显示,全球35个国际化城市中有31个是因为有较大港口而发展起来的,前10名的城市几乎都是大港口城市,沿海港口城市集中了全球50%的财富。
        福建深水岸线达246.3公里,优良深水港湾众多,湄洲湾、厦门湾等7处深水港湾都可建设10万吨级以上的泊位,可建设20万—50万吨级的超大型深水码头岸线47公里,为全国之最。但颇为尴尬的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原因,港口投资少,一些优良港湾受制于行政区划的分割等,造成了港口岸线资源得不到统筹利用,影响福建大港口的发展壮大,以致全省至今尚无一个亿吨大港,对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据了解,为发挥对“海西”战略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福建省“十一五”重点突出“大港口”发展战略,加大港口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建设深水岸线条件优越的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南、北岸)港三大主枢纽港湾。
        “福建周边强港环伺,北有上海港、宁波港,南有深圳港、广州港,东面还有高雄港,要想占据一席之地,整合港口资源,实施大港口战略是福建港口群应对外围挑战所必需的。”有关人士直言,深水大港的整合将为海西崛起撑起有力的支点。
        湄洲湾位于福建沿海中部,被认为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海岸线总长289公里,其中10米以上天然深水岸线长达30余公里,可建深水泊位150多个,平均纳潮量达24.23亿立方米,水域面积516平方公里,常年风平浪静,港湾不淤,航道深宽顺直,地质条件良好,建港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1921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设想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理想之处。
        上世纪80年代,湄洲湾就与深圳盐田港、宁波北仑港、大连大窑湾一起,被交通部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深水中转港。当时这4个港相差无几,处于同一起跑线,但20多年之后,以盐田港为主体的深圳港成为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港的全国第二大港,宁波港和大连港也都成为亿吨大港,而湄洲湾两岸港口吞吐量始终无法跨越3000万吨的门槛。
        “这对福建压力不小,省里对加快两岸港口资源整合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有关部门坦言。
        作为福建省重点发展的主枢纽港湾之一,湄州湾将建成以大型液体散货中转、重型石化以及内贸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主枢纽港。福建港航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黄锦告诉记者,目前两岸港区的福建石化基地、LNG项目、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和加工区等重大项目,正在或即将建设,这要求港口、航道、引航、安全、港口集疏运、港政等必须跟上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但由于两岸隶属不同行政区划,在港口规划、航道建设、引航等多方面各自行动,不利于整个港湾和临港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提升福建中部港口的竞争力,急需整合。
        福建省交通厅有关人士表示,“整合就是为了使两岸港航规划、建设、生产、管理以及港口通关等重大问题得以协调,使湾内各港区分布、功能更趋合理,发展更有活力,实现1加1大于2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促进湄州湾港口群做大做强,进而为推进海西崛起再撑起新支点。”
        “港口资源整合改革是大势所趋。沿岸的莆田、泉州两市认识比较一致。”福建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协调处有关人士指出,现在两岸都处于起步阶段,各种矛盾尚未突显,改革成本较小,抓住这个时机也有利于整合、改革取得成效。
         湄洲湾港口一体化进程已开启,两岸港口整合后将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倍受关注。
        “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当既有利于促进湄洲湾一体化,加速港口群的发展壮大,又有利于调动和发挥莆田、泉州两市和企业的积极性,并兼顾好各方利益。”有关人士如是说。
         黄锦表示,湄洲湾一体化进程中,要综合考虑港口管理体制与企业组织模式的关系,原则上港口管理部门对港口进行统一规划和宏观管理,为港口建设、经营、管理提供建议,给予港口开发优惠政策,制定相关的规则并协调执行。而港口企业组织模式应按市场规律,以资产为纽带,培育企业集团,负责港口建设和经营管理,行使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权利,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湄洲湾具备建立国际中转深水大港的优越条件,从长远来看,充分考虑到湄洲湾地理单元相对独立的特点,将其两岸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港口,还是应该通过行政建制的适当调整,依湾建港、依港建市,从而达到港口统一管理、岸线统一开发和港湾经济区成片建设,实现做大做强湄洲湾国际深水中转港。”福建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协调处人士认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