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房认定严重分歧 房贷调控隐现“空调”

2007-11-1 14:4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一个月前的9月27日,央行联手银监会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其中“第二套房”的信贷管理是此次调控政策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各家商业银行在如何认定“第二套房”上出现了严重分歧,致使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新一轮房贷调控隐隐显现“空调”之忧。

商业银行各打“小算盘”
  一个月以来,各商业银行有关“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陆续出台,但分化严重。
  根据业已披露的信息,建行将以户为单位认定“第二套房”,其中北京地区第二套房的贷款首付比例提高至50%,同时结合各地情况作适当调整,实施标准不搞“一刀切”。 
  其他已公布信息的银行均采用比较宽松的以“个人”为单位的认定标准。如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以“个人”为单位认定“第二套房”;光大银行也以“个人”为单位认定“第二套房”,但还清贷款后再申请房贷的仍被视为“第二套房”。此外,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均表示,以家庭为单位认定第二套房,存在认定难度。如果央行征信系统不能查证,由银行到民政、公安等部门去查证贷款人的家庭情况,操作难度太大。
  由此可见,除了建设银行认定的标准较为严格外,其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认定标准显得十分宽松。专家易宪容指出,最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为了经营效益,让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不仅使银行的信贷业务得到迅速扩张,利润水平快速增长,银行信贷的不良率迅速下降,而且基层员工及单位领导的业绩与收入快速增长。
  “也就是说,只要房价上涨,住房信贷市场是各商业银行最为便利的盈利模式和工具。”易宪容说,从这个角度看,银行基层部门当然不舍得“割肉”。
外资银行成房贷调控“特区”
  刚刚获批经营人民币房贷业务资格的外资银行,在国内房贷市场的发展之快超乎想像。根据央行上海总部三季度货币信贷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在上海的外资银行贷款增势强劲,增速偏快,人民币存贷比迅速攀升。仅第三季度,上海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220.3亿元,创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季度增量历史次高(仅次于二季度的225.1亿元)。
  据有关人士介绍,由于确认第二套房的贷款情况主要通过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查询,但目前上海尚没有一家外资银行加入央行征信系统。
  据记者了解,目前对外资银行的房贷调控,也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误区”。一些人认为,在国内房贷市场,外资银行房贷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对房贷市场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外资银行房贷发放不是调控重点。这使得外资银行俨然成为调控的“特区”,在很大程度上弱化着调控政策的力度。
调控政策应考虑可操作性
  商业银行异彩纷呈的“第二套房”认定标准,使得买房人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活动空间”来规避房贷新政的调控作用。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通知》出台一个月来,围绕“第二套房”认定标准,各银行间的博弈主要有三种:一是各家银行之间的“单体博弈”;二是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和众多股份制银行间的“群体博弈”;三是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内外博弈”。这三重博弈交织在一起,显示出各类银行一方面盼着竞争对手出台严格的认定标准,然后自己出台宽松的认定标准扩大房贷市场地盘;一方面不愿明确自己的执行细则,生怕因自己的细则过严而导致部分优质客户的流失。
  博弈的结果,是调控政策所伸出的拳头“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人们担心此次房贷调控究竟能不能得到落实?人们也期盼调控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出台后的可操作性,而不能留一个模棱两可、争论不休的“第二套房”如何认定的“政策后门”,让银行观望不已,让市场无所适从,让百姓变得失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