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我风险投资业亟待突破"内冷外热"现状

2007-10-29 17:4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新华网合肥10月28日电(记者 蔡敏)2006年中国新募集的风险资本中,6成为海外资本,中国内地资本仅占3成。日前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07中国中部创新经济与风险投资论坛上,风险投资专家们指出,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促进创新经济发展,亟待打破“内冷外热”现状。 
“内冷外热”现象突出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陈工孟介绍,当前,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特征——“外热内冷”,即外资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多进入到中国,而内资机构相对萎缩。 
    陈工孟说,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7年初完成的《2006年度中国风险投资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新募集的风险资本中,有68.7%的资本为海外资本,中国内地资本仅占31.3%。 
    他介绍,最近两年,境外风险投资机构在中国有了集合式发展。海外的风险投资机构在中国国内已经发展到100多家,资本达到20 
0亿美元。最近七八年,海外的风险投资,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像新浪、网易、百度等等,都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风险投资机构获得了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 
    但就在境外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热情高涨的同时,本土风险投资机构却发展缓慢。据陈工孟介绍,2000年开始全国的风险投资有一阵蓬勃发展,风险投资机构最高的时候超过400多家,但是现在仍在做风险投资的只有100家左右。有一些现在还挂着风险投资的招牌,实际上却在做房地产、炒股票。 
机制不顺是根本原因 
    在分析“外热”的原因时,陈工孟分析认为,过去七八年海外风险投资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国适合他们的发展。中国“十一五”规划,把自主创新战略放在首要位置,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同时,中国政策环境越来越完善。这给海外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信心。 
    陈工孟认为,“内冷”的主要原因在于“机制”问题,即大多数本土风险投资机构没有一套非常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用人机制、监督机制,无法适应“风险投资业”高度市场化、高度竞争性、快速反应的行业特征。 
    中国近九成的本土风险投资机构具有政府或国有企业背景,大多数是以各地区科技部门为主体出资成立的,具有准政府部门特征的投资机构。 
    此外,政策不到位也是一个原因。中国风险投资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退出通道等基本上不成熟。本土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企业很难去香港或国外上市。而外资的退出通道相对通畅,他们可以到美国、香港等地上市。 
    本土风险投资家、深圳市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昼指出,外资创投大量涌入形成了对中国自主创新知识权属的争夺,为了保护自主创新必须强化本土创投的竞争力。 
亟待完善政策环境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欧介绍,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沪深两市市值已居全球资本市场第四位,新兴市场第一位,中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王欧说,近几年来,经过一系列市场改革,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项制度日趋完善,股市投资的回报率也大幅提升。截至今年9月,沪深共有上市公司1117家,总市值超过中国去年的GDP。 
    王欧认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风险投资行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解决体制问题,完善政策环境目前尤为迫切。 
    陈工孟指出,中国要发展本土的风险投资企业,首先要解决好体制问题,借鉴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经验与模式,与国际接轨。其次,要完善政策环境,设立区域引导基金,例如设立省级乃至地区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采取“让利与民”的原则参股扶持民间商业性风险投资,建立健全风险基金对本土风险投资的补偿机制,包括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一定比例抵扣应纳所得税。 
    陈工孟指出,此外,还要疏通风险投资退出通道、重视相关人才建设。如,扶持发展区域性交易市场,拓宽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等。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