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期性行业投资的反思

2007-10-1 11:32: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记得去年早些时候,有国内的券商做过一个日本当年股票市场表现的详细研究,把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结束的牛市分成了3个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中不同行业的市场表现作了分析研究。报告中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结论,但最让我吃惊的却是周期性行业在日本牛市中的表现:结论显示,钢铁、航空、证券等周期性行业在牛市后期获得明显的超额收益。 
    然而当时A股市场尚处于牛市初期,大部分投资者仍然有很强的风险偏好,更愿意持有稳定增长的行业,如消费类和零售类股票,而对大部分周期性行业,如钢铁、航空和航运业则相对回避。从2006年的行业指数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到,钢铁、航空、煤炭等行业的表现弱于市场,显示投资者在回避这些行业。 
    然而,进入2007年后,市场偏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2006年巨大的财富效应,大量储蓄资金进入A股市场,并由此带来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迅速下降。在这个阶段,由于消费品和零售业等稳定增长行业的PE估值水平已相对较高,但其盈利增长又较为平稳,投资者逐步转向追逐PE估值水平较低,盈利波动更大的周期性行业。如果行业景气向好,周期性行业的盈利增长速度将远远快于消费品等稳定增长行业,虽然从较长的周期看,其盈利波动幅度十分巨大,但在低风险偏好的资金推动下,周期性行业的市场表现更胜一筹。从07年2月份以来的行业指数表现我们可以看到,煤炭、航空运输、钢铁等周期性行业的市场表现远远超越上证综合指数,而饮料和零售行业的表现则逊于上证综合指数。 
    耶鲁大学教授Frank J. Fabozzi在其《Overview of Equity Style Management》一文中对不同风格下的投资表现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1975年到1995年的二十年中,价值股的表现远远好于成长股,也就是说,从统计角度考察,投资周期类公司的回报超过投资成长类公司。 
    为什么投资周期类公司的回报率会超过投资成长类公司?这似乎与投资者的直觉不符,周期类公司盈利波动巨大,似乎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持续的投资回报。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一般以市净率去衡量周期类公司的价值,在周期底部的时候,股价可以大大低于净资产水平(但此时的市盈率水平可能很高)。然而正是因为投资者对周期类公司持有很强的戒心,在估值的时候往往给予这类公司很高的风险溢价,投资者的过度悲观,使得周期类公司的股价往往会大大低于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宝钢在05年底到06年大部分时间的表现,按照公司的承诺,从05年以后的三年,其现金分红回报率就可以达到8%左右的水平,而当时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3%,这还没有考虑到宝钢业绩的成长性。这个现象在06年的周期类公司中大量存在,投资者(包括我们在内)由于担心其盈利的稳定性而回避这类公司。 
    然而经济规律的作用却是不可阻挡的,过低的股价使得整个行业几乎丧失了融资功能,加上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和整合,周期性行业的供求关系逐步改变,行业的好日子来临,投资者看到业内公司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盈利大幅上升。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周期性行业都是重资产行业,巨大的固定成本使得产能利用率对其盈利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当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持续的高盈利能力必将吸引外来资本不断进入,产能的迅速扩张必将侵蚀行业的盈利能力,供求关系的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通常连行业内公司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否则就不会有优胜劣汰了)。回头看看A股市场的周期性行业,投资者似乎已经忘了行业的周期性,行业的市净率水平已高达5倍乃至10倍以上,如果周期性行业能够一直这样景气下去,维持现有的ROE水平,给予这样的高估值无可厚非,但当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公司盈利迅速下降时会怎么样?有多少投资者能够判断准确的周期波动,有多少投资者能够克服其内心的贪婪和恐惧,也许正因为如此,好的投资者才能够在周期性公司上获得超额收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