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要点

2006-12-25 5:54: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细节十分庞杂,涉及到企业、行业、部门、地区等大量新情况,其中绝大部分问题尽可放手由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行解决,而少数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方向性、战略性重大判断和要点,最值得宏观决策层关注。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时机逐步成熟,需要将其纳入节能降耗、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总盘子”

   
在现代社会和全球化时代,产品不仅要被大规模地生产出来,还要尽可能以竞争性、低成本、高效率、快节奏的流通方式,“把产品输送到最应该去”的各个角落,即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实现空间转移。于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许多国家便在传统运输、仓储业的基础上,产生了功能强大、横跨众多领域的复合型现代物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系统化理念,优化整合商品、货物的产、供、销、储、运各种资源和流程,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这一现代服务业形态的突出特征和发展趋势。以此为依托展开“经济节奏的较量”,正在成为新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和新主题。从全球看,“成本挤压”的重点和注意力,正在从余地越来越有限的制造环节向空间广阔的流通环节转移。

   
为商品、货物提供运输、仓储服务的传统货运业在我国历来存在,并正处于向现代物流业快速转变的重要阶段。从已经掌握的国内外趋势和动向来看,在“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这一产业,对于改造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壮大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机会和大幅度节能降耗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需求极为强烈、时机逐步成熟。“九五”、“十五”时期,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不仅带来了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越来越无法容忍陈旧、低效、粗放、高耗的商品流程,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传统货运业、降低物流成本在经济“总量块头”急剧增大的场合显得尤为迫切。

   
据最新估算,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规模将超过40万亿元,同比增长30%,绝大部分来自采掘加工制造业,由此引起的货运、仓储和管理活动所付出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将超过3万亿元,占当年GDP1/5以上,且多年居高不下,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810个百分点。这种局面使原来理解的产品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发生了新的结构性变化,即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所取代,并导致物流成本具体分摊在单位产品销售价格中所占比重,已平均达到50-70%甚至更高,从而成为了扩大内需、增进消费的新障碍。而多年以来一再发生煤炭、矿石等大宗工业生产资料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实际上也是其中所含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所致。

   
状况表明,中国物流产业落后、物流成本高昂,但降低成本的潜力巨大,只要在“十一五”期间对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改造提升给予更多关注,并纳入国民经济节能降耗、提高质量“总盘子”,寻求综合治理,就有望明显改观,并取得“立竿见影”的巨大实效。

   
二、将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流程和大幅度降低传统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作为重中之重

   
专门为企业用户之间提供物流系统化服务,被称作“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业,从而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物流的主要问题恰恰不是出在人们已经多有关照的批发、零售业,而在于制造业,即工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及其普遍“自办物流”的低效格局远未扭转。在历年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工业生产资料投资品销售总额中,工业企业自采自销比重高达70% ;在社会总产品中,工业生产资料产品占75%,工业品物流总值占社会物流总值的85%以上,这些产品的市场流通,绝大部分是在工业企业之间直接进行的。而目前对工业企业为此而自设的传统式采购、库存、储运、销售机构所引发的巨额投入,以及成本和效率状况几乎胸中无数。这个深不见底的巨大黑洞正是中国物流产业落后,物流效率低下、粗放扩张、流程恶化的要害所在,也是潜力所在。在我国的“重化工业阶段”尤其不能放任物流成本持续偏高的趋向。

   
根据国内有经验的物流供应商提供的保守估计显示,中国运用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提供专业化周到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优化整合潜力巨大的工业采购、库存、储运、销售的传统流程,可降低现有物流成本的50-60%,甚至更多。据测算,在现阶段,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则可以在货物运输、仓储方面节能降耗1000亿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倘若中国逐步逼近工业化国家平均成本(即占GDP的10-12%),则可节约物流成本8000亿元,相当于每年GDP增量的80%。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和“优化流程”有希望成为“十一五”时期难度较低、很有操作性,并将收获丰厚的政策思路,将切实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到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重大转变。

   
三、发展现代物流业、节能降耗的短期重点在于压缩运输成本,长期努力在于降低库存成本

   
从各国的经验看,如果措施得当,运输成本通常经过大幅度降低后会趋于稳定,而凭借信息技术,整合流程、加快周转、降低库存则潜力无限。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借助现代物流业,率先改善大宗货物的流量、流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储运技术,减少盲目性,讲求合理化,特别要注重铁路、公路、水路、海上、航空和管道等不同运输方式各个转换节点上的有效衔接(节点过多、转换迟滞、耽搁停顿是我国物流整体效率低下致命的“短边” )。

   
在运输成本明显降低、并趋于稳定的基础上,要将发展现代物流业、节能降耗的重点转向库存控制。为此,要对工业企业加快资本周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消除库存积压、优化产品流程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具体要求;要促进工业企业采购、销售、储运业务和流程的“外包”,推动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发展,改变工业企业“家家有仓库、户户有车队”的落后低效局面,提高企业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四、对“第三方物流”,要积极稳妥发展,防止重复建设

   
针对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格局散乱、家底不清的情况,需要就目前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摸底。重点是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仓储设施和运输能力的种类、结构、分布、水平、闲置状况以及现代化升级改造、存量重组的可能性等等,以便为制定宏观决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可靠依据。

   
在积极稳妥发展的前提下,尤其要避免新一轮的重复建设,防止把“第三方物流”作为泡沫来“炒作”。当前尤其要坚决制止各地采用违背物流规律的办法“大办” 物流产业的倾向对配送中心和物流园区等“第三方物流”领域的投资行为,应当采取最严格的政策措施,强化指导和规划,注重存量重组、升级改造,避免铺新摊子,滥占土地、滥上项目。

   
五、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成本核算基础性工作至关重要

   
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和产业链条的拉长,使得物流成本核算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越来越复杂,对物流成本状况,从而产品总成本的客观描述越来越困难。我国物流成本信息近年来虽已开始分析发布,但统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与核算能力相当薄弱,统计口径、数据来源和解释评估能力含糊笼统,物流研究和信息数据分析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准确性及其来龙去脉很难令人放心,监测调控更是严重缺失。倘若这种状况得不到率先改变,将会严重阻滞“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物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总进程。

   
我国迫切需要符合自己要求、经得住推敲的、可靠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真实数据的支撑。这就需要,第一,理顺物流管理机构,对数据信息发布要建立问责制,改变“数出多门、估计推测、随意发布、依据缺失”的状况。发布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对数据信息形成过程、统计框架、统计口径、来龙去脉以及缺失不足等等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第二,尽快统一我国微观物流成本的核算规则和方法。即建立协调机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核算方法,加紧数据搜寻,切实强化物流信息管理,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第三,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同时改革企业会计准则,推进物流成本科目的试点。考虑到从物流成本核算到物流管理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建议在企业会计科目中增设物流成本项目或者分立的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物流管理成本项目。提出相应的数据剥离方案、专项补充调查和分析测算方法。第四,开展对物流成本分行业、分地区、分类别细化考察。以领先企业为基础确定标准化数据。第五,在具备科学可比性的前提下,加强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的国际比较和国际交流,加强国内物流成本实际状况变动的实时跟踪监测,并从中不断提炼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和措施。

   
总之,“十一五”期间发展现代物流业,要明确地将工业企业流程优化、节能降耗、降低社会总成本作为主攻方向。当然,这一行动计划需要在改革攻坚的大背景下进行,已经明确的相关机构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需要加紧落实。因为只有推动空间上产业结构调整时间上产品流程优化二者的互相促进、紧密配合,才可能对高耗低效势头釜底抽薪,切实见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  宋则)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