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把中国物流学术研究推上新台阶

2006-12-25 4:48: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同志们:
   
    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是一次总结经验,交流成果,展望未来的学术会议,学会领导、常务理事、理事和部分论文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引起了国内物流界的广泛关注,共收到论文218篇。这些论文,代表了当前我国物流研究的最新成果,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会前,学会秘书处组织专家进行了审读评选,评出获奖论文70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5篇,优秀奖30篇。会后,秘书处将根据论文的质量,推荐部分论文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或在重点媒体刊登。
   
    本次年会恰逢党的十六大刚刚结束。一天来,大家围绕如何在物流研究领域贯彻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物流实践发展的需要,继续深化物流研究,推动我国物流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议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在物流理论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
   
    本次年会和南海国际物流论坛结合在一起,论坛开了一天半,邀请美国、德国、日本、法国、韩国、新加坡的物流专家作了精彩演讲,大陆与香港的物流专家、企业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物流总监20多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就现代物流发展与信息化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反映开得非常成功。对南海地区以及珠三角,甚至全国的物流信息化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论坛与年会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委、广东省政府、佛山市政府,以及南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代表会议的主办方,代表大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学会工作以及物流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中国物流学会的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和1984年成立的中国物流研究会。20多年来,虽然学会名称几经变更,学会领导多次调整,但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物流研究的学术组织,我们始终站在物流研究的最前沿,团结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为我国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从1979年到1995年所做的研究
    1979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第一次把“物流”概念引入国内,1984年成立了“中国物流研究会”。1990年,“学会”和“研究会”两会合并,更名为“中国物资流通学会”。这期间,基本上奠定了学会以物流研究为主的工作模式,是当时研究物流的唯一学术团体。
   
    一是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学会一开始就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学术团体。国家计委、经委、铁道部、交通部、外贸部、商业部、物资部等部门领导都在学会担任领导职务。商品流通与交通运输企业、相关社团和教学研究机构都是学会会员单位。研究的领域是着眼于国民经济全局的综合物流研究,跨越了部门、行业之见。
   
    二是从实际研究的成果来看,自引进“物流”概念开始,学会就把物流研究作为工作重点。
   
    1984年8月,中国物流研究会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收到各地提交的论文150多篇。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就物流概念、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物流活动中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物流的数学模型等问题做了广泛研讨。
   
    1986年,吴润涛、靳伟、王之泰等翻译出版了日本的《物流手册》。
   
    1987年,中国物流研究会在安徽蚌埠召开首届年会。大会收到论文70多篇,集中就物流学科的基础理论、物流发展战略等问题展开讨论。
   
    1989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在北京承办了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名代表,宣读论文82篇。这是我国首次承办的国际物流会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0年,中国物资经济学会与中国物流研究会合并为中国物资流通学会。
   
    1992年,学会“物流技术经济委员会”在常州召开首届年会暨全国物流研讨会,收到论文60多篇。会议以“跨越界限的物流社会化”为主题,对商业物流、外贸物流、粮食物流、口岸物流、军队物流、书店物流、乡镇物流、仓储物流,以及物流配送、物流体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这期间,吴润涛、王之泰、徐寿波、李京文的《物流学及其应用》,王嘉林、张蕾的丽《物流系统工程》,秦明森、王方智的《实用物流技术》,金若楠、张文杰的《现代综合物流管理》,王宗喜的《军事物流概论》等著作相继问世。
   
    三是从研究的方法论来看,学会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从物流实践中发现题目,组织研究,用以指导和推动物流实践。1990年,当时的物资部与国家体改委决定在无锡市进行以物资配送为重点的城市流通综合改革试点,同时推进的有石家庄沈阳等城市的机电产品配送供应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1995年到2001年所做的研究
    1995年,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成立。协会是行业组织,学会是学术组织,协会和学会利用各自优势,在物流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国物流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推动做出了新的贡献。这期间,学会组织了一系列研究活动:
   
    1997年6月,在北京承办了“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收到论文54篇,11个国家与地区的210名代表参加。会议就中国物流发展的方向、综合物流、物流信息化、企业物流发展、连锁经营与配送、物流管理、物流教学等领域开展研讨。
   
    1998年11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物流研讨会”,收到论文60多篇,就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物流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9年8月,在深圳召开了“深圳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中外物流专家提交论文34篇,就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2000年10月,学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会议提交论文45篇,吸引了国内外500多名代表与会,吴仪国务委员写来书面讲话,多名部委领导到会演讲。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有,物流与IT企业的宏观管理、法制建设与政府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物流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第三方物流服务与供应链的理论和实践,物流业与电子商务等。
   
    这期间组织策划的一些活动,逐步成为品牌项目,开创了连年系列举办的格局。如:从2001年开始的“中国物流专家论坛”,到目前已经举办四次;从2000年开始的与德国汉诺威公司合作的上海物流设备展览会已举办三次;从2001年开始的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已举办两次;从2001年开始的物流行业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已举办两次等等。这些活动一次比一次规模扩大,内容深入,在业内外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全国范围“物流热”的升温,以及200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式挂牌,学会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如: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颁布实施;一些专业层次更高的物流课题相继完成;推荐和协助出版了物流方面的专著和教材;开通了联合会和学会的网站;举办培训班20多期,培训学员2000余人;继续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物流组织建立了经常性联系;组织专家学者先后参加了第11届、12届和13届国际物流会议,并推荐发表了优秀论文10多篇,逐步确立了中国物流学会在国际物流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
   
    (三)学会更名换届一年来所做的研究
    去年11月30日,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物资流通学会”更名为“中国物流学会”的决议,对学会《章程》做了相应修改,学会组织结构和领导成员做了重大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
   
    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一年来,学会所做的主要工作有:一是在今年5月举办了第四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采取重点单位介绍,专家咨询、点评的方式,探讨了传统物资流通企业的转型问题,这种专家与企业面对面探讨实际问题的方式受到了与会者好评。年底前,我们将召开第五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对今年的物流发展进行全面回顾,并提出2003年的发展方向。二是完成了《中国配送中心模式研究》《中国物流中心模式研究》《物流统计体系和信息系统研究》《物流成本研究》《国外物流发展趋势研究》《城市垃圾物流研究》和《物流企业分类研究》等7个专业研究课题。受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委托,完成了《加入WTO我国物流产业财税对策研究》,结合我国物流产业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该文受到财政部好评,已被编入《论文集》。三是成立了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许多物流专家成为兼职研究员,为一些城市完成了物流规划,并为许多物流企业进行了咨询。四是开展了物流信息化优秀案例的征集评选工作,向社会推荐了制造业、流通业和第三方物流等方面的16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针对性、实用性强,产生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五是从世界贸易组织下属国际贸易中心引进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证书培训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教材翻译与布点工作。对学历教育、证书教育和短期培训也做了大量工作。六是物流教材与物流普及读物的编辑出版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七是在物流宣传方面,联合会和学会牵头组织了有80多家新闻单位参加的“物流与采购行业新闻媒体联席会”,物流报刊有了明显增加,行业宣传工作明显加强,现在正在进行“物流与采购行业新闻大赛”和“物流与采购行业十件大事”评选推荐活动。学会各位理事、常务理事和各会员单位为学会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我代表中国物流学会,对大家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中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热点”问题
    我国的物流理论研究开展20多年来,特别是世纪之交的这几年,随着“物流热”升温和对外交往的扩大,物流理论研究机构和人员迅速增加,研究领域和门类逐步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形成了一些“热点”问题。归纳起来有“十大热点”,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关于物流定义的研究
    有关物流基本概念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物流产业这几个最基本的概念上。
   
    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什么是物流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做出了不同解释。有的从管理学出发,把物流看作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有的从营销学的角度考虑,把物流作为商品流通的一部分;有的从系统论的角度,把物流看作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有的从工程学角度强调物流的技术性、网络性;还有的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把物流看作是经济运行的模式。随着各国物流理念的引入和我国物流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物流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中国物流来说,虽然已经有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界定,但物流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中绕不过去的基本概念,目前主要有宽和严两种不同的理解。主张从宽理解的人,以物流运作的主体来划分,把只要不是卖方也不是买方承担的物流活动,都算作第三方物流;主张从严掌握的一方,以物流运作的方式和手段来划分,认为只有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物流提供商才能算作第三方物流。按照前者的理解,传统的仓储、运输都应该属于第三方物流的范畴,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比重占物流总成本的20%以上;按照后者的理解,我国的第三方物流还非常弱小,比例很低,有的推算只有4%左右。
   
    对物流产业的定义,目前的争议就更大一些,主要的问题有:物流能不能算作一个独立的产业?如果作为一种产业,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它的边界在哪里,投入产出怎么计算?有的提出,物流产业是一门复合型产业,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集成,就是物流产业的边界。设施、技术等是投入,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就是产出。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围绕产业研究,还有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发展方向的研究,也是各有千秋。
   
    (二)关于物流规划与政策的研究
    随着物流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许多地方开始重视园区建设,物流规划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2000年,深圳市率先推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之后,广东、浙江、江苏、天津、安徽等省市,广州郑州武汉青岛宁波等经济中心城市,以至有些地级、县级市也分别制定出自己的物流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30多个城市已经或准备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在2002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少有关物流方面的提案,其中许多都提到物流规划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正在组织制定全国物流发展规划。
   
    各地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自然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就规划的范围来讲,是一个产业的发展规划,还是一种管理技术和运作模式的规划;就规划的目的来说,是为了指导企业行为,还是为了规范政府行为;就规划的内容来讲,是涉及面宽一些,还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就时间跨度来说,是要照顾当前实际为主,还是具有前瞻性,适度超前。还有,物流规划与一个省、一个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衔接问题,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问题等等,随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有关物流规划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特别是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如:什么是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园区应具备什么条件,物流园区的功能应包括什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现在的物流园区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与少应该用什么办法,由谁去调节?物流园区是超前一点,还是尽量利用现有设施,现有的物流设施向何处去?是升级改造,还是转型或淘汰?物流园区由谁来建设,谁来运作,怎样监管?物流园区与其他物流设施如何配套衔接?此外,还有园区建设中涉及到的许多技术问题。
   
    物流政策是现代物流发展必不可少的环境,也是物流企业的迫切要求。当前,究竟哪些政策限制或阻碍着物流的发展,物流发展究竟需要哪些政策,应有什么样的政策导向?各地在制定规划当中,也陆续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有的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突破。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今年分别委托我们联合会和交通运输协会做了有关产业政策方面的课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到实处;怎样把在个别地方实行的有效政策推广开来;哪些政策既迫切需要,又有可能,应该立即实行。从长远来讲,还有一个如何把政策上升到法律法规,依法保障物流发展的问题。政策研究,既是行业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重大的理论问题。
   
    (三)关于物流成本及统计信息体系研究
    我们讲发展现代物流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物流成本。但是,什么是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由哪些因素构成,通过什么途径来降低物流成本?与此相对应,如何建立物流统计信息体系和指标考核体系。特别是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都缺乏统一的核算体系,除了仓储、运输等直接的物流费用外,资金占压、物流损耗、管理方面的费用如何纳入物流成本,使国民经济运行与企业运作都建立起物流总成本的概念,对推行现代物流理念关系极大。此外,关于物流的基础统计数据也亟待解决。是纳入政府统计序列,还是行业自行组织,统计信息体系究竟应该如何建立?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始在做,还需要深入研究。
   
    (四)关于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的研究
    传统企业的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的问题,既包括生产企业,也包括流通企业,还有传统的交通运输与仓储企业。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生产和流通企业的流程再造,对物流业务是剥离还是强化;什么样的生产与流通企业可以自营物流;第一方物流与第二方物流的发展趋向是什么;传统的交通运输企业、仓储以及流通企业是不是都能转化为现代物流企业;转不转,如何转;转型之后对物流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等。
   
    (五)关于物流市场和需求的研究
    有专家指出,近年来的“物流热”是“热”了供给,无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流程改造,还是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的转型,以及物流设施的建设,都是增加或者扩大了物流供给,而物流需求并没有“热”起来,给本已供大于求的物流市场增加了新的不平衡。发展现代物流必须培育物流市场,培育物流市场必须启动物流需求。也就是如何促进生产和流通企业物流外包,如何加快发展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与此相关,还有工业品和农产品物流市场总量研究,物流需求结构分析,市场主体的分类划型和界定,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市场秩序的规范,地方保护和行业分割等问题的解决等等。
   
    (六)关于供应链理论的研究
    根据美国物流协会的最新定义,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供应链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有人认为,正是这种供应链理论,促使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物流重新洗牌;有人认为,供应链在中国推行还为时尚早,没有企业的充分发展,就谈不上供应链的形成;还有的认为,供应链理论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导理论之一,要引起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
   
    (七)关于物流信息化研究
    有专家指出,信息化是物流的灵魂,没有物流的信息化,就谈不上物流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也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物流信息化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也是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问题。物流企业信息化如何推进,企业的信息化怎样与供应链相衔接。企业物流与企业信息平台,社会物流与社会公共信息平台如何建立?许多地方和企业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为了推进这项工作,首次进行了物流信息化优秀案例的评选推荐活动。对当前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也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各位专家在本次论坛的发言,对于提高我国物流信息化研究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学会能够在这个领域走在前面。
    (八)关于物流装备和技术以及标准化研究
    我国的物流技术装备和标准化相对落后,这方面的研究推广工作需要特别加强。就联合会和学会来讲,已经起草了《物流术语》的国家标准,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发布,从2001年8月起施行;筹备成立了托盘委员会,已经开始做全国性的调查;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可望在明年成立,开展物流软件、硬件标准的制修订;每年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共同举办的亚洲物流设备和技术展览会致力于中外先进物流技术与设备的交流与推广工作。其他社团组织、研究机构、装备制造商等都做了大量工作。如何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形成后发优势,是物流装备和技术以及标准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九)关于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研究
    人才短缺,是我国物流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围绕启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物流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各类学历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如何定位,怎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物流学能否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门类,怎样建设和发展等。
   
    (十)关于国外物流发展趋势的研究
    随着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和我国物流界跨出国门,国外物流的研究逐步成为物流研究的一个“热点”,对我国物流实践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这方面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国外物流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跨国公司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的形成机制、实际作用和发展前景;发达国家对物流的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我国物流与国外的差距;以及如何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加快我国物流的发展等。
   
    当前,物流研究的“热点”问题可能还不止这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还可以做另外的划分。但是,我认为,这10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重点问题。
   
    三、学会明年要做好六项重点工作
    明年的学会工作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组织物流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深入进行物流理论、管理和技术研究,强调基础性、超前性和实用性,争取在某些紧迫问题上有所突破,为推进我国现代物流加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要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进一步团结组织物流研究机构和人员,发展壮大研究队伍
    近年来,各地方、部门、行业、企业和院校相继成立了30多个专业物流研究机构,与物流相关的一些研究机构开始涉足物流,物流研究组织和人员迅速壮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已出现了一批中青年物流专家和物流企业家,他们是物流业发展的希望。这些研究组织之间迫切需要交流沟通、共享资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学会准备在明年适当时候,牵头组织召开“全国首次物流研究组织(与物流相关的研究院、所、室)座谈会”,建立松散型的“全国物流研究协作网”,为各类物流研究机构搭建一个方便交流的平台。同时,要扩大发展学会个人会员。只要热心物流研究,符合入会条件,遵守学会章程,都可以申请入会。学会将要建立更为翔实的会员档案,把每位会员的特长、业绩和研究方向等资料记录在案。以便根据需要,请合适的会员参与课题研究、培训班授课、联合攻关、出国考察等学会统一组织的活动,进一步发挥学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优势,调动会员积极性,壮大队伍,形成合力。
   
    (二)拓宽领域,突出重点,深入开展物流理论、管理和技术研究
    一方面,要拓宽研究领域,包括基础理论,也包括应用性研究。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在实践中找题目,理论上做文章,用以指导实践。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案例评选,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抓住目前全行业反映强烈的物流规划、政策、成本、标准化和统计信息体系等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取得突破,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研究成果和行业要求。
   
    为了表彰在全国物流与采购以及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科学研究成果,经我们申请,科技部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学发明奖与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个奖励相当与省部级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条件和暂行管理办法已发给大家,希望踊跃申报。
   
    要努力办好物流理论刊物,支持社会媒体开办物流专刊、专版、专栏,扩大物流理论宣传阵地。进一步提高《中国物流年鉴》和《中国物流发展报告》(红皮书)的质量,使其成为了解物流行业的精品图书。
   
    (三)力争把学会年会办成国内物流界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
    本次年会,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和优秀论文,但我们还不能说是物流界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无论从参会代表,还是论文质量来看,代表面还不够宽,论文质量也有待提高。要想把我们的年会办成国内最高级别的物流学术会议,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一是要早做准备。明年的年会初步计划还在这个时候召开,这次会后我们就要开展相关筹备工作。二是扩大邀请范围。把邀请单位和个人扩大到涉及物流的相关行业、企业、部门、院校和研究机构。三是加强检索,建立论文和作者资料库,及时发现和跟踪最新研究成果。
   
    (四)把中国物流专家论坛做成专业品牌项目
    “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从2001年开办以来,已经举办了四次。今年12月20日,我们将以“加入WTO第一年的中国物流”为主题,召开第五次论坛。这次论坛已经邀请到12位专家,计划用2天时间,对2002年中国物流的新进展,存在问题进行回顾总结,对2003年中国物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希望各位能够参加。学会的年会是对一年内物流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展示,每年召开一次;而论坛是就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每次只设一个主题,每年可以根据情况召开若干次。我们的想法,是要把论坛办成一个专业品牌项目,希望同志们能够积极参与并献计献策。同时,我们也欢迎各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协办,探索商业化运作的路子。
   
    (五)继续推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
    我们在2001年8月武汉召开的“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上提出了“启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一年多来,这项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和许多高校的响应。今年8月,我们又在大连召开了第二次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有40所大学的代表参加。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已经启动,今年已有9所大学招收物流专业学生,明年的招生学校将接近20所。同时,我们引进国外培训教材开展培训的工作,争取把“物流师”“采购师”列入职业资格序列的工作等,也有了新的进展。推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包括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大事,也是学会的重点工作之一。
   
    (六)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最近几年,联合会和学会准备在这方面要办的几件大事有:一是作为亚太物流联盟的主席国,组团参加明年在汉城召开的亚太物流会议;二是在主办过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的基础上,努力再争取主办一次国际物流会议;三是在2005年主办国际采购联盟召开的国际采购大会。此外,我们还将继续组团出国考察,接待国外同行来访。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物流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完成上述各项任务,我借此机会向学会会员提出几点要求:一是深入开展物流理论研究工作,争取多出成果,特别是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每年至少要向年会提交一篇论文。二是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年会、论坛、调研、教学等项活动,认真履行会员义务。三是做好学会宣传推介工作,扩大吸收新会员。四是发挥聪明才智,为学会工作献计献策。
   
    同志们: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中国物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我们团结进取,扎实工作,为中国物流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