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物流业取得八大进步

2006-12-25 4:46: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在中国加入WTO前,中外一些著名人士把物流业作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主要理由是中国的物流业比较落后,缺少现代物流的理念与运作模式,缺少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年来,中国的物流业发展怎样呢?
   
    第一,现代物流业引起了各级领导、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江泽民主席、朱容基总理、李岚清、吴邦国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等党与国家领导人对发展中国物流业都作了明确指示;全国人大与政协两会期间,不少代表提报了关于物流发展的提案;不少省市领导提出要把物流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或支柱产业,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30多个中心城市作出或正在制订物流发展规划;2002年3月国家经贸委在上海召开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十五”期间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并着手研究制定有关物流发展产业政策,把物流项目首次列入国债项目;国家计委正着手制定全国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经贸委决定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全面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国家科技部已把“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作为“十五”科技重点;财政部已开始研究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财税财政;教育部已同意目录外设立物流专业,2002年已有9所大学开始招收物流专业本科生;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国家邮政局等都从自身业务出发,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规划设想并付诸实施。
   
    第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跨国物流公司的加速进入,对推动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2年有四大特点,一是原有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方面扩大规模,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物流活动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作,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二是今年外资进入中国速度加快,都想利用目前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把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对中国物流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这有利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1-9月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长38.4%。其中外商独资增长48.6%;实际利用外资达39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外商独资233.5亿美元,同比增长38.7%。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特别可喜的是物流业已成为外资新的投资方向,如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采购中心、组建中外合资物流公司、涉足IT物流等等;三是跨国大公司纷纷进入中国,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国际上50家最大零售企业三分之二已进入中国。这些跨国集团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使与采购相关物流业快速起步。据统计,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量将从目前的2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00多亿美元。拿上海来讲,已有200多家跨国采购机构进入,采购额年均增长30%。四是跨国物流公司快速进入中国,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拿美国联邦快递天津大田集团合作为例,双方于1999年共同组建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业务已扩展到中国的210个城市,经营额每年以30%的速度上升。
   
    2002年9月19日,吴仪国务委员是在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座谈会上指出:“今年6月,外经贸部就开展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有关问题发了通知。投资性公司可以按照通知的有关精神,开展物流业务。现代物流是为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服务的,涉及的管理部门多,除外经贸部外,其它相关部门如海关总署、交通部、外汇局、国家经贸委等部应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研究制定便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现代物流和引进配套产业,可以优化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中国企业配套水平的提高,而中国企业配套水平的提高,可以反过来促进中国投资环境的优化。我们欢迎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出口采购中心,积极参与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工作,投资配套产业。”这是吴仪同志为外商投资物流产业乘热打铁。
   
    第三,传统国有交通运输与仓储大企业实行资产重组与流程再造,加速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如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铁物流、中邮物流、中储物流、中海物流、港口物流、民航物流、中集物流、交通物流等等。这些国有大企业走了三条路,一是整体改造、提升为物流企业,二是整合内部物流资源,组建物流公司,三是与外方或国内法人实体组建中外合资或国内股份制物流公司。
   
    第四,一些著名工业与流通企业开始重视企业采购系统与物流系统的流程再造。如青岛海尔、青啤、海星,如上海大众、一汽、二汽集团,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如联想、TCL、华为、上海实业;又如华联、联华、农工商、苏果、物美、三联等等。在近几年特别是2002年他们对物流业的启动起到了带头羊的作用。
   
    第五,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得到普遍关注。没有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谈不上现代物流。物流信息技术涉及到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POS)、企业管理系统(ERP)、条形码与识别系统、无线通讯(WAP)以及互联网技术(WEB)、电子订货系统(EOS)、信息网络技术(Internet)、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物流信息化领域几乎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类技术。拿ERP来讲,世界500强中80%实施了ERP,使这些企业减少了营运成本,降低了库存,加快了物流速度。近几年,中外IT企业看准了物流信息市场,一些企业物流改造与物流企业的提升大都体现在信息系统与客户服务水准。为了总结与推介IT企业与物流企业的经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经专家评审,向全国推介了16个物流与采购解决方案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第六,物流科技与物流标准化建设有所推进。一是物流理论研究。已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在11月29日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上的讲话,归纳了中国当前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热点:1.关于物流定义;2.关于物流规划与政策;3.关于物流成本及统计信息体系;4.关于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5.关于物流市场与物流需求;6.关于供应链理论;7.关于物流信息化;8.关于物流装备技术以及标准化;9.关于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研究;10.关于国外物流发展趋势。今年新成立的物流研究中心(所),加上前几年成立的,物流研究机构已超过20个。理论研究不是炒概念,物流理论从物流实践中来,又返回去指导实践。学术上的问题只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大好形势。二是物流技术。今年通过举办国际物流设备展,出国考察,中日韩物流技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以及物流科技项目研究取得了良好成绩。三是物流标准化。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经贸委协商一致,决定成立国家物流标准化委员会。有关部门与有关协会在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方面2002年都作了不少工作。
   
    第七,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继续推进。去年我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物流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教育工程的设想,今年在大连海事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工作研讨会参会学校超过40家。学历教育受到教育部的支持。在职教育与岗位培训正逐步推进,包括引进外国证书与起草中国的标准。
   
    为了普及物流知识,推广成功经验,探索物流模式,已有近百家报刊加盟物流宣传,已出版了多套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物流教材。
   
    第八,涌出了一批物流先进典型。自2001年海尔物流被评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及1999年深圳平湖评为“中国物流实验基地”以来,今年又有4个企业评为示范基地或实验基地,他们是宝供物流、中储物流、炎黄在线物流与深圳中海物流。在交通、铁路、民航、邮政、港口、仓储、IT企业、工业企业、农业企业都涌现了一些先进典型,也涌现了一批特别重视物流发展的省市典型,如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北京、天津等。还有一批城市,如深圳、广州杭州宁波南京、青岛、武汉、郑州石家庄等。特别可喜的是民营资本进入物流业加快了速度,涌现了一批先进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物流、南方物流,天津大田物流、保运物流,上海炎黄在线物流,珠海九川物流等等。中西部也开始有一些在当地有点名气的民营物流企业。
   
    综上所述,2002年在加入WTO的第一年,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物流业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当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列出10个8个不算多,如体制问题、机制问题、运作模式问题、市场准入问题、市场秩序问题、标准化问题、发展环境问题、人才短缺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都是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只有立足于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才能有效的去解决问题。
   
    至于2003年中国的物流发展,可能在以下8个方面展开:
   
    (1)东部地区已初步完成规划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特别是一些城市的物流园区将开始招商引资,正式启动。中部与西部地区2003年仍然处于规划期之内,个别城市可能快一些,但总体上要落后于东部。
   
    (2)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以及外经贸部《关于开展试点设立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国物流公司将加快在中国实施扩展与布点战略。
   
    (3)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将加快资产重组,全部或一部分转为第三方物流,并利用自己的优势,扩大自己的客户群,与外国物流公司或合作或处于竞争的地位。
   
    (4)一部分工业与流通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企业、家电行业、服装行业、汽车行业、日化行业、连锁超市行业、饮料行业、医药行业、烟草行业等将首先释放物流需求,据《国际商报社》主持的《来华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来华跨国公司物流外包的比例高达90%左右。
   
    (5)国务院各部委在2003年将进一步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指导,有关产业政策不可能集中出台,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将出台全国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设想与有关产业政策。地方政府特别是沿海有关省市将逐步出台有关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6)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得到重视。2002年年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评选出16个物流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2003年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将成为物流业投资的重点之一。
   
    (7)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将进一步启动,2002年已有9所大学招收物流专业学生,有20多所大学正在筹备物流专业。从外国引进的物流与采购证书教育将启动。
   
    (8)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成为国家投资重点,民间资本与外国资本将把物流业作为投资新的方向。物流装备将受到重视,提高物流装备技术水平已成为发展物流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为丁俊发2002年12月20日在第五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的发言)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